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pdfVIP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的口齿多么伶俐,教师的讲解多么精彩,而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习 的。如: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能够积极承担 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 责任,是否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等。也就是说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是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被削弱 、淡 化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 但没有被削弱 ,而且要求更高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 诱《思探究学科教 学论》中指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 、反馈性等特征。”这 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既要能对学生的疑 难及时点拨 ,又要能准确引导,避免学生学习的盲 目性。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 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 以情激情 ,感染学生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放在第一位,更注重培养学 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 学生进行情感诱导,采用多种途径.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如 :在学习 “我爱我家”时,笔者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 — — 疯《娘》,读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 。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 悲痛得五脏俱裂,我将头贴在娘冰凉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都陪着我落泪 … … ”时,笔者眼眶湿润,声音哽咽,再也读不下去了。此时,教室里的空气像是凝 冻了一般,学生被深深感染,与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的学生已深深 感受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无奈,感受到了亲情的弥足珍贵。又如,在学习 “生 亟 I2008.04I_ =; 忑 ;磊;== 命与健康的权利”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孟祥 斌的事迹,学生边看边掉泪。等平静下来后。我让学生讨论:“孟祥斌舍己救人,挽 救了他人的生命 ,却让 自己年迈的父母失去了儿子 ,亲爱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年 幼的孩子失去了爸爸,这样做值得吗?”学生议论纷纷 ,激烈争论 ,笔者适时点拨, 及时引导,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再如:在时政教育课上,笔者 让学生观看四川地震灾区的悲惨景象以及救援过程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看完 后,自己情不 自禁地说了下面几句话:“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怕灾难,越是在大 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得越紧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 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 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挡住 了1998年肆虐的洪水 ;有 了这种精神 ,我们消灭 了 2003年恐怖的非典;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融化了2008年春季冷酷的坚冰;有了这 种精神,我们也必将战胜眼前无情的地震灾害。”慷慨激昂的话语深深震撼了学 生的心灵,学生感受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培养了勇敢面对困难 、挫折的 坚强意志。两天后,在学校组织的抗震救灾爱心捐款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慷慨解 囊,尽力而为,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贫困生 、低保学生也都纷纷捐款。 二、善于启发 。以诱达思 “愤悱”是获取知识的心理前提 ,挫一把万能的钥匙 ,打开学生的 “愤悱”之 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最好体现。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形象情境 、自然情境 、尝试情境、激励情 境 、迁移情境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学习 “无形的财产”时,笔者首先结 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情境 :2008年4月26日,是第八个世界什么El?f.-J题一提出, 同学们就纷纷猜测,当学生怎么也猜不出来的时候,笔者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知 识产权 日。接着再问学生:我国每年都要在4月20日至4月26日举办知识产权宣传 周活动,而且,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正在举行 “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大赛”,请 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此时,笔者看到许多同学很想说却又说不 出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处于一种 “口欲 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 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笔者又向学生出示了自己从 《大 报》上剪下的一则消息: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