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ocVIP

分子印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合成和应用研究进展 康永锋1,2*,段吴平1,李艳1,康俊霞1,谢晶1 (1.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合成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表面分子印迹法、沉淀聚合法、种子溶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合成MIPMs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色谱分析和电泳分离、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传感器的应用进展。评述了各种合成方法的在制备工艺上的优缺点,并对MIPMs的制备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合成方法;应用;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 KANG Yongfeng1,2*, DUAN Wuping1, LI Yan1, KANG Junxia, XIE Jing1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Institutes of Marine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he advance of synthe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MIPMs)are reviewed. The study progress of MIPMs synthesis methods such as surface imprinting microspheres,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swelling polymeriza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PMs in Chromatographic and Electrophoresis,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Bionic sensor are introduced. Discussed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se synthesis methods of MIPMs and propose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n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PMs. Keywords: Molecular Imprinting;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MIPMs); Synthesis methods; Application; Review ﹡通讯作者:康永锋,男,1968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化学。E-mail: yfkang@shou.edu.cn.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50704。 通讯作者联系信息:康永锋,电办公电话021电子信箱yfkang@shou.edu.cn,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邮政编码:201306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对“抗原-抗体”识别模型的模拟。20世纪30年代Breinl Hanrowitz和Mudd相继提出了抗原侵入时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Pauling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的设想。“分子印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Dickey于1949年提出的,1972年Wullf [1]的科研小组首次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分子印迹技术真正的发展是1993年Mosbach等发表了关于茶碱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显著的抗酸、碱性能,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应用于有机溶剂和有金属离子存在的环境中,有很好的通用性和选择识别性,很多优点是生物抗体分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分子印迹聚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包括色谱层析、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传感器、抗体模拟、免疫分析、酶模拟、有机合成催化、毛细管电泳色谱和药物传递等各个领域。 一般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也是早期常用的方法,即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在弱极性溶剂中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