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民族研究 2010年第4期 (总第 102期) ·117·
《布洛陀》叙事研究与民间口头文化
遗存保护的启示
黄伦生
【摘 要】口头叙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布洛陀》 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间原生
特质而成为民间叙事的范本,对它的研究,对于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的转译、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间口头
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布洛陀;口头文化;民间叙事;文化个性;文化认同
【作 者】黄伦生,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广州,510507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10)04—0117—0O4
TheResearchingofbuluotuo’SNarrativeandEnlightenments
oftheoralculturalremains’protection
HuangLunsheng
Abstract:Oralnarratesisanimportantcarrierofanationalcultureinheriting.Buluotuobecomesa
typical textoffolknarrativebecauseofitsuniquenational Culturalcharactersandthefolkprimarycharac—
teristic;hteresearchingofbuluotuo,htereareimpo~anthteoryenlightenmentsforhtenational folknarrative
texttranslation,htenationalCulturalidentity,aswellasofrexcavating,pmtectingnadresearchingfolkoral
cultureremains.
Keywords:Buluotuo;Oralculture;folknarrates;Culturalcharacter;Cultural identiyt
一 、 作为族群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口传叙事
《布洛陀》的叙述内容和方式,涉及了民间文化叙事的诸多理论问题,如族群民间叙事对于族
群个性与族群历史文化传承、强势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族群文化生存及认同、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的
区别与融合以及族群个性化写作的当代出路等等。
民间叙事,尤其是口传叙事,是族群文化个性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于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
口传叙事是民族可以超越时空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甚至存活的历史比物质文化遗产要长。在壮
族和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当中,目前能够看到的属于民间的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十分稀缺,大部分的器
物都只是新制作或者是由于市场需要而仿造的 “伪民俗”产品。包括壮族一些地方的绣球、服装
等,其原有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或者变异。唯有 《布洛陀》这样的语言及其产品——口头叙事,
尚较好的保存着民族特色。我曾经到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增城市正果镇的畲族村作调
查,该村据传已经有 1000多年历史,但至今村里已经很难见着能够代表其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
· ll8· 广西民族研究 2010年第4期 (总第 102期)
只剩下几位老人制作的畲族服装和老少皆能通晓的畲语,以及为数不多的族民会唱的畲语歌。服装
只是在节庆和重要的仪式穿一下,几乎已经退出日常生活。如果不是因为近年来的社会的重视和族
民的觉悟,有意识的要求少年一代也讲畲语,恐怕过不了多少年,连语言也会失传。所幸的是,讲
畲语已经成为族民的一种 自觉,使民族语言有了更长一些的存活机会。只要语言尚存,口传叙事就
有了沿续的可能。一个族群的历史文化,用本族语言叙述,和用另一种语言叙述,毕竟不是一回
事。壮族的语言生存环境可能要比畲族稍好,不管是使用民族语言的群体人数,还是抵御强势语言
和文化覆盖的能力,都要比广州大环境下的畲族村强一些。但经济社会的强大冲击力,最终会裹挟
着强势的语言文化将其逐步同化,这也是迟早的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