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 38卷第 1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38NO.1
2007年 1月 JOURNALOFNANCHANG UNIVERSITY
Jan.200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概念分析
刘 远
(南京师范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作为概念,“宽严相济”有一个从统治方略到刑事政策的转变过程,而当下所说的”宽严相济”指的是
一 项刑事政策,它有着特定的权力结构背景和理论知识语境。作为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发展,宽严相济刑事
政策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在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关系、刑事政策运行方式、保持刑罚适正性等方面都实现
了质 的飞跃 。
关键词:宽严相济;统治方略;刑事政策;概念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7)O1—0022—05
“宽严相济”是一个在中国政治史上传承已久 民;慎刑罚。但是 ,“德”的核心是保 民和慎罚 。保
的概念。随着 2004年底以来 中央政法机关对这一 民是德的正面,慎罚是德 的背面…(17页)。春秋时
传统词汇的重新使用 ,它被赋予 了新 的时代 内涵。 期,正是在如何处理德与刑的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
研究和阐明这一新的时代 内涵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了宽猛相济的主张。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
义和实践意义。 政策主张 :一是认为宽胜于猛。楚 国的声子主张德
刑得体为止 ,如不得体 ,宁多赏,不可滥刑,以免伤了
一 从统治方略到刑事政策
善人。因为 ,善人是治国之才。声子还引用 《夏书》
“宽严相济”的表述渊源于 “宽猛相济”,而 “宽 的一句话作为根据 :“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声子
猛相济”在历史上是作为全面性的政治统治方略 问 是针对楚 国滥刑而讲 的,楚 国因滥刑使许多有才干
题被提出来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其看作一个刑 的人逃亡他国,声子甚感惋惜。二是认为猛胜于宽。
事政策范畴。 郑国的子产认为,善为政者尚宽,但不是一般人能做
古代 的 “宽严(猛)相济”涵涉一切政治领域,其 到的,“惟有德者能 以宽服 民”。如果做不到这一
中心问题是统治者如何 “御民”。在古代 ,“宽”指代 点,“莫如猛 ”。他用火与水作 比喻:“夫火烈,民望
的是 “德”,“猛 ”指代 的是 “刑”,因此 ,“宽”与 “猛 ” 而畏之 ,故鲜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 ,则多死焉。
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 “德 ”与 “刑 ”的关系。西周时 故宽难。”因此执政不妨猛胜于宽 。三是认为宽猛
期 ,周公鉴于商朝覆亡教训 ,提 出 “惟命不于常”, 相济。孔子主张宽猛相济 ,视形势侧重点不 同。他
“惟德是授”。 “惟命不于常”,是说天要根据情况更 说 :“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 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
换当权者 ;“惟德是授”,是说天更换 当权者的依据 之以宽。宽以济猛 ,猛 以济宽,政是 以和。”四是认
是 “德”。 “德”是一个政治概念 ,但 内容极广,融信 为宽猛并行。郑 国的然明主张两方面都要鲜 明,他
仰 、道德 、政策 、行政于一体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包 说 :“视 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翦之逐鸟雀
括在 “德”之中。作为一个总的政治概念 ,“德”包括 也。”五是认为不要在宽与猛上做文章 ,主要应考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