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诗歌与“死亡情结”.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诗歌与“死亡情结 ●张晓红① 死亡是摆在当代中国人眼前的现实。一大批诗人、艺术家、作家和批评家或自杀或 病故或被谋害。海子于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戈麦于1991年投河自尽,顾城于 1993年杀妻自缢。1989年,28岁的诗人骆一禾卒于脑溢血。著名女作家戴厚英于1996 年在家中惨遭杀害。1997年,著名作家王小波猝死于心脏病发。坠楼自杀者有老作家徐 迟、年轻的文学研究者胡河清、知名的海德格尔研究专家宋祖良等;投环自杀者有文艺 批评家吴方、著名画家苏葆桢等。2007年10月4日凌晨,时居云南昆明梁源三区的湖 北籍年轻诗人余地,在家中自杀身亡。2007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跳楼 自尽,轰动一时,震撼中国学界。这些真实的死亡事件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投下浓重的阴 影,同时也引发了大量反思自杀现象的评论文章和文学作品。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文人自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接受的历史性。20世 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兴起,整个中国知识界出现全面转型,广大知识 分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和幻灭感。诗歌尤其位居社会边缘,门庭冷落,较之唐诗 宋词乃至“朦胧诗”的辉煌盛世一落千丈,造成诗人巨大的心理落差,挫败感和绝望气息 弥漫中国诗坛。求死之心是诗人表达和宣泄其幻灭感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和其他地方。 个体存在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感情生活、心理世界、艺术创造力莫不受到社会文化 环境的约束和影响。 在当代中国。有关死亡的诗作大多映射压抑的社会文化气氛。而女诗人尤其关注强 加在女性身上的伤痕和伤害。她们对女性身份的焦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借隐晦的“死 亡情结”加以表达。此外,反复出现在当代中国女性诗歌中的死亡母题,显然与80年代 中后期席卷中国诗坛的“普拉斯风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拉斯的诗集《爱丽JL)充 ①本文作者为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承接古今 -亡通中外 Q e 满荒诞、隐晦、阴郁的意象,多半涉及黑暗、恐惧、死亡的主题,语气或惴惴不安或声嘶力 高囱 竭。一声声呐喊,一股股黑色的力量,震撼了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诗人。 l衰 当代中国女诗人的言说常常带有隐喻和象征意味。她们在感知死亡的绝对性及其 兰摹 后遗症的时候,畏惧死亡、思考死亡、迷恋死亡、游戏死亡等看似矛盾的心绪交织在一 §金 起。关于死亡的文本创造了两种存在方式,即通过艺术想象所表现的生中死和死中生。 望公 女性诗歌里的“死亡情结”,有时带有悲观厌世情绪,有时表现为与命运的抗争,有时出 l午 于定义生命哲学的需要,有时纯属文字游戏,有时是对书写行为本质的反思。关乎死亡 £霎 的女性诗歌大多糅合了复杂隐晦的情绪、态度、角度和观点,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际 学 术 隐喻性死亡 研 讨 会 论 当代中国女诗人常以社会关系为参照系来探寻女性主体身份的意义。在文本分析 文 集 的基础上,笔者注意到女诗人在社会交往中主要运用两种心理策略:一是认同法,二是 区分法。有时候,抒情主体靠认同法与客体结盟。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抒情主体借助 区分法与客体保持疏离。而当抒情主体感到被完全认同的对象拒绝或抛弃之时,心里 就会滋生恐惧或仇恨的苗头。于是,抒情主体必须寻求一种防御性对策,先是孤注一掷, 之后寥落空虚。暴力或者针对客体,或者针对自身。一场关于他者之死或自我之死的意 念游戏就这样发生了。 翟永明的《死亡的图案》就是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死亡的图案》由七首诗组成, 依次以七个夜晚命名,正好与创世纪的时间形成对照。在翟永明的笔下,死亡与生命相对 立,一如毁灭与创造的对立。整部组诗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下一首诗的开头是对上一首 诗结尾的重写。这种承上启下句法将七首诗串成—个连贯的整体。母亲之死构成叙事的 主线,同时充当女性探索爱、成长、命运和死亡的参照点。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自始至终,母亲是抒情主体认同和区分的客体。叙述者“我”在前三首诗中亲眼目睹 了母亲之死。《第四夜》呈现了一个转折点,从母亲之死过渡到临产的女儿,用一根潜在 的死亡链条把母女的命运串联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