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经典——徐霞客及其游记.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色的经典 ——徐霞客及其游记 艾若 徐霞客是个山水玩家。玩得成了家,而且成了大家,这现象颇具意味,值得思考。他不 是别的什么玩家,什么钱币、瓷器、珠宝等等,他都不玩,只是在大自然当中玩,玩山水,玩 得很大气。 青的山,绿的水,青山是绿水孕育出来的。它们又孕育着人类。人的生存,片刻也离不 开大地母亲的滋养。 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就以山水为描画对象,极尽讴歌赞美之能事,以表达对这母爱的 亲情回报。就文学创作而言,这是日升月恒、永久不落的主旋律。 300年前,从万里长江的尾闽江阴,走出一位痴迷于山水且对这种母爱亲情歌唱了 一辈子的天才文人徐霞客。他22岁出游,足迹及于现在的16个省与京、津、沪地带,直到 55岁那~年,因重病从长江源头处云南丽江,辗转返回江阴,翌年去世。他与长江的这种 特殊缘分之内蕴,令人想起北宋词人李之仪那首著名的《h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 江尾,EtH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己。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 相思意。”徐霞客毕其一生,游山玩水,逐渐悟出天道、地道与人道的这种亲情关系的同 时.不但与山水的感情更浓更深,而且越来越好奇,兴趣越来越广阔,思想越来越深湛,自 然走向哲学的深刻。各地那不同的山岳,江河,湖泊,瀑布,竹海,松涛,不同的洞,不同的 泉,不同形状的石头,不同色彩的泥土,各式各样的树木花革,珍禽异兽,怎么会有那么多 不同?怎么又会那样的和谐一体?令他每天都过着新鲜以至于新奇的日子,每天都快乐地 有新的收获。即使困难重重,忍饥挨饿,以致生死关头,他都觉得在大自然之中,是安全 的,可以得救的。他快乐地每天将所见所闻所亲近的过程与感受,真实而重点地记录在 案。他以躯命以性灵的投入,写了一辈子30多年。30多年写了多少美丽的文字,谁也不 知道。也没有办法估计到底丢失了多少那些真实而美丽的文字。幸运的是现在能见到的 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行程之长、旅游之专、篇幅之巨、内容之富以及情志之 辽阔高远等诸多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日记体纪实文学,世所独有。这是中国文学中一本 充满自然界生命活力的百科写照。不论翻阅哪一章,都能因其感染力而令读者兴奋,激 动,望天遐想。尽管因为每日必记,不可能不如实记录那些寡昧的日期、时间、地点、气候、 里程、尺寸等等,以至于当时文坛权威钱谦益所特别强调的,希望所有热心的传抄人,切 勿有片言只语的任意删减,哪怕是那些所谓米盐琐屑,像流水帐一样的字句,都要一一保 留,万万不可删去;否则日记的真实性就没有了,这“世间的真文字”的价值就大减了,就 谈不上“大文字”,“奇文字”了。 徐霞客的文化底蕴,多表现为对儒学的大体尊崇与坚持实践。刚健为本是其本色。有 着“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不折不挠。是一位立于天地间,具有独立思考与作为的独步 天下的大丈夫。又以佛学的大智慧与平等观来观照自然、社会、天下。《徐霞客游记》字里 行问充满了佛学的智慧。佛学的自主意识很强。这与霞客的个性是合拍的。佛教以仁为 一切智慧的根源,一切众生的种性,慈悲为怀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徐霞客精通佛学,常伴 僧人。与僧人同吃、同住、同行,是最理想的精神交流方式。僧人是他可靠的导游,寺庙是 他挂单的处所。《江右游日记》中叙述他匆匆一遇法号观心的和尚,因为两人都“通儒释之 渊微,兼诗文之玄著”,一见“即有针芥之合”,“设供篝灯。谈至丙夜,犹不肯就寝,日:恨相 见之晚也”,难得找到这样的知音。魏晋以来,中国的高僧大德与大文人之间的情深意笃, 密切交往,在文化史上是一道浓墨重彩的烟霞景色。正是这种僧俗文人的唱和互补,相互 切磋,中国诗歌之高峰迭耸才成为可能。其中包括山水诗多种风格的创变。两个人谈到半 夜,犹嫌时间不够。这种谈话的内容,无非是谈经论道,以天人之间的种种传统哲学与涛 人心中人生感慨与艺术的切磋为重要元素。游记文字中的霞客天赋诗品、浪漫激情、清高 气度等人生的种种感悟,俯拾即是。这种高深的修养,是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根底的。 潘耒指出霞客的“出尘之胸襟”,本是佛家语,通过佛学的般若之门,方能脱离人间烦恼, 不染人间假、丑、恶,而清清爽爽走遍天下,去行菩萨道。比如把每日天地人三者问的新鲜 见闻一一记录在案,也就是给人类的文化与精神的最善布施。这就是处处可以“能仁”的 人间佛教主张。而只要游了,记了,尽管疲劳之极,霞客心情反而极爽。 徐霞客生存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