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
姓名:徐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宛小平
2010-05
1
摘
要
蒋孔阳的美学研究历经六十载,他的美学思想在实践美学发展的大背景下
展开,在理论根源,原则问题上近于李泽厚,在研究方法上,则更接近于朱光
潜。本文由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渊源起笔,展现他 “实践论— — 创造论— — 人生
论”这一动态立体结构,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研究他的美学体系中个体的主体
性。
蒋孔阳的美学体系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了美学
研究应当以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人类全部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坚
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的立场。蒋孔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突出了
“关系”的特点,强调只有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关系并且只有人才能意识到关系的
存在,他所认识的审美关系中,对象必须要在审美关系中依存于主体从而获得
审美意义,蒋孔阳的美学思想自始便围绕着人和人的主体性展开。
蒋先生在他的实践观点美学中,对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关系
的建立,包括美感的诞生等美学问题的把握,无不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蒋先生
紧紧抓住了人类劳动实践的基本特点— — 自觉与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审美
对象与审美主体,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问题。对于美的特征的规定,蒋孔
阳认为形象性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对于客体的感性形象的把握,社会性强调了美
是人类社会的属性,感染性突出了从审美主体的情感角度以及心理学立场去规
定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则将对象化的过程与以人为主体的劳动
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必然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
象化的主体。
劳动创造了美,自然美也是劳动创造的。在美的创造中,蒋先生注重实践
主体的主客观统一作为美的创作的独特方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蒋先生在
“多层累”说的理解中立足于主体审美感受的角度,强调了美是人类历史的文化
传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全部遗产的积累;另一方面,在“突创”说中,他
又基于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主体在美的突然创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是
“世界的美 ”,美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社会现象,就这一点蒋先生一方面强调了只
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另一方面强调了美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蒋孔阳将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他认为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
I
2
系的集中体现,只有人才能欣赏和创造艺术,并通过艺术审美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人,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美是美的最充分和集中的体现。他认为审美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审美教育是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转移的途径。审美
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实现了将生理的兴奋与快感升华
为心理的恬适和愉悦,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的旨趣,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
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其中艺术美对培养人,提高人的心理气质
和精神面貌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这就使得
我们的艺术家不仅要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精神,还需要增
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教育人们在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中,培养健康的
思想感情,高水平的文化修养,追求高尚而又独特的精神境界。
在蒋孔阳主体性美学思想中,美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领域,更是一个探索
以人类发展为主题的心灵世界,追寻以人生价值为导向的精神归宿,对于主体
性的重视和强调,关系到他对于人生的根本,人类和文化发展的前景的思考。
本文对于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的考察,强调从主体的角度看待美学于人生的
意义,把审美的创造视作人类自我提升的力量,呼唤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充分彰显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和再现高贵人性的主张。
关键词
蒋孔阳;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体性
II
3
Abstract
Jiang Kongyang’s research on aesthetics was lasting for a period of 60 years, and
his aesthetics expand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al aesthet-
ics. He is close to Li Zehou on the problem of theoretical origin and principle, while
in proximity to Zhu Guangqian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article begin with the
origin of Jiang Kongyang’s aesthetics, reveals his dynamic three-dimens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