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彬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摘要:人类需要生物多样性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以维持生存,但人类活动产生了气候变暖、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生物入侵等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使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在充分考虑全球变化潜在影响的基础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相关的科学研究。 Abstract: Human needs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However, human activities cause global chang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nd biological invasions, which leads to a significant loss of biodiversity. We have to respond to this situation positively, as for making more effort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n 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and promote related research.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500m,或者水平分布向高纬度方向移动500km(Thuiller,2007)。山顶比山脚面积小,,,,,(沙漠、海洋等)和人为障碍(如农田、城镇等)的阻隔而无法逾越时也将面临灭绝危险。如果无法迁移到合适的新生境,生物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生存,而许多物种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远远慢于气候变化速率,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从而导致灭绝。随着全球变暖,区域气候格局将发生变化,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将加剧。在这种强烈的自然干扰中,许多物种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可能趋于灭绝。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形成复杂的捕食、寄生、共生等相互关系,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许多相关物种的灭绝,物种也可能发生各种进化去应对气候变化。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将来人类又当如何面对,是当前亟需解决和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Araujo Rahbek,2006)。 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随着城市发展用地、农业用地、工业原材料与能源用地等各种需求的增长,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境破坏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可以想象,当一片森林被开垦为农田的时候,原有森林中栖息的所有植物、动物等几乎全部会消亡或者迁移。野生生物的生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不断破碎化,对物种生存也造成很大影响(Fahrig,2003)。世界上每年有相当于两个波兰国土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许多物种还没来得及发现就已经灭绝。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低海拔地区的原生植被几乎荡然无存,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几乎全部丧失,在一些山地、丘陵等受人类活动破坏比较少的地方保留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我国长期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在这些热点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保护现存的生物多样性。截至2006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395个,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吴晓青,2007)。自然保护区作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规模、面积、管理水平、保护成效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水平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以外更大面积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是如此。 人类对土地有两种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用类型:基本生存型用地与经济发展型用地。经济发展将在两个层面上影响土地利用,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首先,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都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降低环境压力。以我国为例,有9亿农民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民需要大量土地进行耕种、放牧以及砍伐薪柴,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随着国民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每年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朱树豪,2003),有效降低农民生存对土地的需求,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并帮助农民进行生态移民,优先将生活在生物多样性较高但生存条件恶劣的偏远高山、峡谷地区的农民迁出到劳动力减少的地区,既改善被迁农民的生活条件,又补充迁入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还能减少对迁出地区的环境压力,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与生物多样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