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116
“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马 鹏 翔
内容提要:“竹林七贤”之名号,自史学大家陈寅恪提出是东晋士人比附佛教内典而
成,并非历史事实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文仔细爬梳了有关史料,指
出最早记载“竹林七贤”名号的是出自西晋末期、至迟是两晋之交时期的《魏纪》。而其在
流传过程中引发的种种争议,与东晋初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三大家族的矛盾
密切相关。
关键词:竹林七贤 陈寅恪 阴澹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陈郡谢氏
“竹林七贤”的名号,从东晋时期开始广为流传,成为魏晋文化的象征,是东晋士人以及后来的
文士阶层津津乐道的对象。出土的南朝墓砖上已经有“竹林七贤”的画像,至于对嵇康、阮籍等“竹
林七贤”的歌咏和评论更是绵延不绝,东晋的文学家袁宏和戴逵还特地著有《竹林名士传》和《竹林
名士论》,由此可见“竹林七贤”对魏晋文化及世风的巨大影响,“竹林七贤”的名号和七贤诸人事迹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千多年来,人们对“竹林七贤”的历史存在没有过疑问。
上世纪四十年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先后著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和《三国志曹冲
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①,认为“竹林七贤”之名号是先有“七贤”之名,即比附
《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后佛教“格义”风气盛行后,东晋初年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
上,东晋中叶之后名士孙盛、袁宏、戴逵等人著之于书,“竹林七贤”的名号才流传开来,而河北民间
又将这一说法附会地方名胜。这两篇文章还只是对“竹林”的说法提出异议,没有对“七贤”的事迹
表示怀疑。但在万绳楠先生所记录整理的陈寅恪先生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的《魏晋南北朝
史讲演录》中,陈先生又对“竹林七贤”的名号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不但认为“竹林”之称
来自佛教内典的“格义”,而且对“七贤”的存在与否也进行质疑,并举出《世说新语》中的两条材料作
为论据。②陈寅恪先生的结论石破天惊,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部分学者如周凤章、范子烨
等赞同陈寅恪的意见,撰文继续对“竹林七贤”的名号及故事进行证伪,并认为始作俑者是东晋谢
安。⑧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了反对意见,如卫绍生、李中华、王晓毅、韩格平等都认为“竹林七贤”名号
并非出自东晋人的伪造,“竹林之游”是曾经存在的历史事实。④王晓毅先生更是通过检索《大正
藏》关于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详细分析文献等方法,得出结论认为陈
①参见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81页;《三国志
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
②参见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第48—50页。
③参见周风章:《“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东晋谢安说》,《学术研究 1996年6期;范子烨:《论异型文化之合成品:“竹
林七贤”的意蕴与背景》,《学习与探索 1997年2期。
④参见卫绍生:《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 1999年5期;李中华:《“竹林之游”事迹考辨》,《江汉论坛》
年2期。
· ·
“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117
寅恪先生对“竹林七贤”名号的质疑值得商榷,在“竹林七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魏晋时期的琅琊王
氏家族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①
以上的这些研究工作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对此问题的研究,但问题的关键似乎还没有得到真
正解决。“竹林七贤”的名号确实是在东晋时期以后才广为流传,成为世人仰慕的对象,但“竹林七
贤“之名号是否是在东晋时期才出现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竹林七贤”的名号确实是在东晋
时期才出现,当然不能排除后人附会渲染的可能,但如果此名号在更早的时期就已出现,那么陈寅
恪先生等人对此的质疑就可以得到解决。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记载“竹林七贤”名号的文献是东晋名士孙盛所著《魏氏春秋》和《晋
阳秋》了。《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