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及其在海水人工育苗中应用研究.pdf

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及其在海水人工育苗中应用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摘要 摘要 近年来,高密度人工海水育苗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育苗环境的水质恶化及投饵方式 不合理,导致种苗生产的死亡率很高和一些名特优养殖品种种苗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作为 一种生物反应器,藻菌混合固定化应用于海水育苗具有制作简单、去污能力强、可避免二 次污染及适于长期保存等优点。对于提高高密度海水育苗种苗成活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 值。本研究选取一株优质海洋饵料微藻,并从海水益生菌制剂中分离出一株芽孢杆菌,应 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进行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以期构建低成本、便于推广的新型固定化 藻菌生物反应器并应用于海水育苗。为进一步开发适于海水育苗用的新型水质调控剂与实 用供饵新技术提供实验依据和有效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选用的海洋饵料微藻进行分类鉴定; 2、从海水益生菌制剂中分离出4株益生菌,通过与藻细胞共固定后生长效果的比较,选 出一株适于混合固定化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 3、对藻菌共固定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的优化结果为;海藻酸钠的浓度为4%,藻的接 种量为21.9889×107个细胞,菌的接种量为58.7676X108个细胞,氯化钙的浓度为 1.2075%。 4、研究混合固定化对藻菌生长生理的影响,发现混合固定化胶球中的藻和菌的生长速率 比单独固定化分别提高了18.8%和92.6%,藻和菌干重之和也大于单独固定化;运用免 疫荧光标记技术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分析共固定胶球中藻、菌的时空分布及荧 光特性,发现共固定胶球中,藻、菌落在各个区域都生长良好,藻落荧光强度也较高, 表明混合固定化有利于藻和菌的生长; 5、把固定化胶球投放于西施舌和鲍鱼幼苗养殖水体,研究固定胶球对水中氨氮、亚硝酸 氮含量的去除效果、对弧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幼苗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藻菌混合固定化用于西施舌幼虫养殖,8天后氨氮去除率为95.49%,亚硝酸氮去除率 为94.27%,幼虫成活率提高了16%;用于西施舌幼贝的养殖,7天后氨氮去除率为 鲍鱼幼贝养殖,7天后氨氮去除率为63.99%%,亚硝酸氮去除率为68.53%,幼贝成活率 提高了60%,弧菌去除率为98.8%。这说明藻菌混合固定化在水产养殖中有很好的应用 前景。 关键词云微藻,益生菌,固定化培养,生长生理,海水育苗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固定化技术最早为日本微生物学家繁一郎(1969)所创建。并用于固定化酶,随后, 这种技术逐渐用于细菌、酵母、微藻等活细胞的固定化培养。有关固定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多涉及污水处理、代谢产物的生产、生物传感器和种质保存等领域。尤其在环境领域,固 定化微生物用于去处废水中的氮、磷和重金属已展示出可喜成果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 来,在养殖水体中施用益生菌、微藻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方法已广为应用,但该法存在 易受环境影响及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目前人们把固定化益生菌或微藻引入水体,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而利用微藻和益生菌进行混合固定化,通过它们的代 谢互补,在污水处理上能够取得比单独固定更好的效果。但迄今为止,针对水产养殖用的 混合固定化藻菌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筛选有效的微生物种类,构建高产稳定的固定 化藻菌生物反应器,开发适于海水育苗环境水质改良与高效供饵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结 果对于解决目前人工育苗环境的水质污染以及种苗的高死亡率问题,加速实现水体生态调 控的健康养殖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方面: 1、本研究用的微藻是80年代分离自福建自然海区的优质海洋饵料微藻,但其分类位 置一直无法确定。为此,对该藻的超微结构、脂肪酸组成和18SrDNA序列进行了研究和 分析。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藻色素体外膜与核外膜相连、类囊体片层4个成一组,以及 具有脂质颗粒等特征均与微拟球藻属的特征一致。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藻的C16: 0、 ? . ● .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