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秘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雨巷”的秘密   摘要:对戴望舒文本世界的记忆和沉醉,似乎成了“现代派”内部的凝胶,“现代派”藉此不断分享并制造着共同的记忆;而整个“现代派”也讲述着诗,吟咏着“望舒诗稿”,经由文学的方式集结并表述着自身。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现代派;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1―0104-05   “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现代》杂志,主要人员为该杂志编者施蛰存、杜衡与核心作家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等,他们“用现代的词藻”书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形成了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明显的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创作群体。“现代派”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和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诗人则以戴望舒为中心,还有《现代》后期与《新诗》时期加入的路易士和徐迟等。在“现代派”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的是被称为“施老大”的《现代》主编施蛰存,戴望舒则担当了精神领袖的角色――他以文学的方式为这群人建筑了共同低徊的情感空间。   就“现代派”诸人的集结和交往而言,戴望舒也是一根红线。1922年,杭州宗文中学的戴望舒与杜衡,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趣味,结识了当时在之江大学读书的施蛰存,遂有了后来的“文士三剑客”;戴望舒在震旦大学法文班结识了刘呐鸥,遂由刘出资众人一起经营“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出版《无轨列车》与《新文艺》,乃有穆时英之被发掘和亮相于《新文艺》;戴望舒与刘呐鸥结伴北上后,才带出处于“现代派”外围但作用非常大的冯雪峰在“文学工场”时期的加入;年轻的诗人徐迟和路易士在成为《现代》杂志作者之后,更是信服于戴望舒诗歌的感召,自觉地成为“现代派”的一员。徐迟自述:“我的文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枢纽就是我结交了诗人戴望舒”;另一位年轻诗人路易士则坦言戴望舒教会他“自由诗的精神”。   许是源于戴望舒细腻却爽直、富于感染力的诗人特质以及作为“现代派”旗帜式的诗人声名,“现代派”诸人在情感上都向戴望舒靠拢,这从孔另境1935年所编的《现代作家书简》中收录的22封与同时代作家(主要是“现代派”作家)往还的书信中可见一斑。“水沫书店”时期也是“现代派”一员的徐霞村去京后在信中讲述,“老刘在说话的时候依旧常说他的Erotique吗?……在水沫书店的楼上,老戴还是唱着‘My Blue Heaven’,跳着他的Blues吗?”,他最惦念的依旧是戴望舒:“老实说,我也非常想念你,因为只有和你一块,我才能做我的白昼之梦,我才能‘海阔天空’地谈话”。   “现代派”诸人私下交往中的情感偏向尚在其次,更值得探究的是他们在文学上围绕戴望舒形成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对戴望舒文本世界的记忆和沉醉,似乎成了“现代派”内部的凝胶,“现代派”藉此不断分享并制造着共同的记忆。   一   《雨巷》在戴望舒的作品中处于矛盾而奇谲的位置,“雨巷诗人”戴望舒由此成名又急欲将之弃绝;该诗的声名几要淹没他后期更具突破性和转折意义的作品,它流传最广也最受诟病。叶圣陶和朱湘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评价都是就形式而言的,对诗的内容最广泛的说法是其借鉴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化用了南唐李?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时人对戴望舒诗歌“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评价概源于此。   该诗开篇,作者就通过场景的限定,造成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隔绝和断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的结尾仅做了以“飘过”代替“逢着”的一词之改,重复了诗的开头,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就在这个白日梦似的封闭世界中,作者展开了冥想,他以“一样地”、“一样的”以及“像”联缀起“丁香”、“姑娘”、“我”和“梦”。通过“一样”和“像”这样的比喻词营造了“丁香”、“姑娘”、“我”和“梦”之间的同构以及它们之间不断运动着的相互转换,“我”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希望”――“走近”(相逢)――“飘过”(误认)――“消散”(回归)――再“希望”的过程。在“飘过”即“误认”的这一环节中: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梦中的“姑娘”成了现实中的“女郎”,词语的突兀转换一下子使这个封闭的梦幻空间充满了张力。“姑娘”即“年轻的女子”,“女郎”在词典中亦同样释为“年轻的女子”,在古乐府《木兰诗》中就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说。但在现代文学语境中,除最基本的“姑娘”一词外,对于年轻女子的称呼发生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五四”以来,出于对女性独立的强调和尊重,“女士”成为对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普遍称呼,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