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境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反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环境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摘 要]台湾环境社会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在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运动以及环境正义等方面展开研究。台湾环境社会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中国大陆环境社会学界予以认真的学习、回顾、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台湾;环境社会学;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4-0105-07   [作者简介]陈占江(1980—),男,安徽濉溪人,法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环境社会学研究。(浙江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环境健康风险的公众认知及其形塑机制研究”(13YJC840004)、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ZC304013015)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A Summary on Taiw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uthor: Chen Zhanjiang   Abstract: Taiw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has a history of over 30 years. Som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value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past 30 years. Taiw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re worthy of serious study, review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Taiw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review; reflection   我国台湾地区自1960年代以来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曾一度和新加坡、韩国、香港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质有效的环保法律和措施,台湾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逐渐耗竭、物种快速减少、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于台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渐次引发了台湾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以研究社会问题或危机为己任的社会学于1980年代初开始介入台湾环境问题的研究,于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台湾环境社会学在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运动、环境正义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同属一国的大陆地区自1978年以来,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轨道,同时也带来日益深重的环境危机。几乎与台湾学术界同时,大陆社会学界于1980年代初期对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至今也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此,本文对台湾环境社会学予以简要的梳理和反思,这对于大陆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是极有意义和尤为必要的。   一、环境意识与环境价值观   台湾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深受美国的影响,但比美国迟滞近10年。其主要原因在于1980年代之前的台湾仍处于“两蒋”(蒋介石、蒋经国)威权政治时代,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台湾社会包括学术界并无机会和渠道公开表达与政府不同的意见。随着党禁的解严,台湾的政治自由度逐渐扩升。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社会学开始萌芽并逐渐得到发展。在1980年代早期,萧新煌是唯一一位对环境议题表示关注的社会学者,并被公认为台湾环境社会学的奠基者。萧新煌最早向台湾学术界介绍了“环境价值”与“环境典范转移”等相关内容,并在其后利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台湾民众的环境价值、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   萧新煌于1986年首次对台湾民众进行了有关环境意识和环境价值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台湾民众对生态与经济活动的辨证关系有所了解,但对科技仍然过分乐观,认为科技是未来的希望。①萧氏在保留1986年环境意识问卷的部分问题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于1999年开展了第二次“台湾环境意识与价值”调查,并试图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来探测十多年来台湾民众环境意识的转变态势。通过比较研究他发现,台湾民众无论在环境知识还是在环境意识上较之以前均有所改变,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处于一个难以取舍试图兼顾的矛盾状态。②杜素豪的研究旨在探讨城乡与不同就业身份间在相对环境价值观上是否有差异,且10年前后的变化如何。结果发现,10年前后,相对环境价值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