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故事的距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和故事的距离   内容提要 叙事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即叙事内容与叙事目的。这两方面的互动对理解叙事的运作非常关键。本文以“层累说”为讨论中心,从历史和故事的差异出发考察历史的真实性。对故事可靠性的判断依赖于对可能性的判断;反之,后者又依赖于故事世界的一些外在因素,而不能仅从故事内部因果关系的角度去解释。圆融的历史解释需要外在的、以作者为中心的视角。文章同时认为,顾颉刚在1933年前后阐释“层累说”时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关键词 叙事 层累说 顾颉刚 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081-06   叙事与绘画相似,是双重的展示,我们既可以感知到绘画表现的内容,又可以察觉到绘画所遵循的理念,即可辨识出一幅画属于立体派、印象派还是表现派。在一段文字叙述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人物的性格及行为,但可以通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来理解作者叙述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作者的洞察力。叙事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余英时先生在述及章学诚和柯林武德的历史观时,提到了“任何历史事件都有两个方面,即内在的和外在的”。①甚至可以进一步说,一则完整的叙事里可以找到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协调关系;后者也没有必要遮蔽前者。   中国传统史学经过19世纪后半叶的洗礼,基本上承认了线性史观这条路数是历史学发展的主潮。诸多论者指出,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以下简称“层累说”)在近代史学领域内是一次史学革命。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学说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戏曲、歌谣和民俗学研究;二、进化论等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三、前人辨伪学说和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四、近代考古学的刺激。罗志田检视了1933年罗香林先生从故事的角度提及的历史写作的两个层次,同时澄清了对古史辨的一些“误会”,例如疑古、释古、信古三分法是有问题的。②本文试图以“层累说”为例,从历史和故事之间的临界点出发,分析顾颉刚在表现故事时显示出的张力,同时探讨历史叙事中内在、外在两种视角对应的不同解释方式。文章同时认为,顾颉刚在1933年前后阐释“层累说”时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前期强调求真,后期侧重致用。   故事的表现   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叙事,我们都应该首先思考作者意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顾颉刚提出“层累说”是试图表现故事的历史演化特征,呈现单线发展的故事。论说在1923年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首次提出,后来又有诸多的延伸,例如“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不立一真,惟穷流变”等。③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0、273、22页。前一句带有实证主义的痕迹,后者又似乎有点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只是“历史演进法”是他的史学研究的范式,因而顾颉刚更多地属于实证主义者。顾颉刚形成“层累说”给当时及后来学人的教益,参见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顾颉刚从歌谣、戏曲中悟出了“层累说”,例如他提到:“我看了两年多的戏,惟一的成绩便是认识了这些故事的性质和格局,知道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③我们有必要从顾颉刚对孟姜女的故事研究出发,探讨故事的流变对真实表现的影响。孟姜女的故事有两篇文章组成,深化了他之前提出的“四个打破”的目标:《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作于1924年(原刊1924年11月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第69号);《孟姜女故事研究》作于1926年(原为《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因篇幅太长,故另成一文)。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73页。《嫦娥故事之演化》、《羿的故事》、《尾生故事》等系列论文都是“层累说”的衍生品。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罗列了孟姜女故事从春秋至北宋的演变;《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补入了唐代的《同贤记》、抄本敦煌小曲和周朴《塞上行》等,宋元的《北辕录》、《南村辍耕录》等。顾颉刚写道:“故事是没有固定的体的,故事的体便在前后左右的种种变化上。……懂得了这件故事的情状,再去看传说中的古史,便可见出它们的意义和变化是一样的。”顾颉刚最终试图强调《左传》的相关古史记载与现代歌曲中的孟姜女故事是“同一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一物”。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二册,第70-73、81页。他对故事的看法似乎抛弃了历史本身,陷入了不可知论。   故事高潮期的征兆是“依靠一种有意义的善行来为它产生意义的;结尾与它之前的东西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不过,早就有学者指出:《左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