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婚姻特点之探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左传》所记婚姻现象的分析,认为春秋时期的婚姻具有形式多样化和目的政治化的两大特征。其中,娶、媵、烝、报现象的存在,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从人者”的社会地位;而奔、择、通现象的存在,则反映了人性本能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
关键词: 《左传》;婚姻;形式;目的
中图分类号: H10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077-07
《左传》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散文著作,以《春秋》记事为纲,用高超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婚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也多有涉及。本文即力图通过对《左传》中有关婚姻现象之记载进行研究,从而窥视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特点。
一、婚姻形式多样化
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婚姻在形式上首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为在礼制社会里,人们以“礼”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1457,故而“礼”成为价值评判的最终标准。而以“礼”的标准,对于春秋时期的婚姻形式,我们可以作如下划分:礼制所提倡的,称之为“合礼婚制”;礼制不提倡也不禁止的,称之为“不违礼婚俗”;礼制所禁止的,称之为“违礼婚象”。
(一)合礼婚制
1.“同姓不婚”的“嫁娶”婚制
“嫁娶”是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以男性言之,为“娶”,如“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1]30;以女性言之,为“嫁”,如“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1]363男娶女嫁之事,统称为“成昏”,如“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1]55这种由嫁娶而成婚的,被视为合礼婚姻,受到礼制的认可,与今日之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护相类似。《左传》记事,以鲁纪年为目,侧重于鲁国史事的记载,对于娶妻、嫁女之事自然也以鲁国所记最详,至于其他诸侯嫁娶之事,则奉行“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1]124的原则,致使我们所见之记载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我们就以鲁国之嫁娶记录来研究春秋时期的嫁娶婚制。据笔者统计,《左传》(包含《春秋》)所记鲁国诸侯娶女之事共计15例、嫁女之事共计14例,分别如表1、表2:表1《左传》所记鲁国娶女之事
由表一、表二可以看出,仅表一例14中之鲁昭公娶于吴为“同姓而婚”,可见“同姓不婚”是春秋时人 “嫁娶”婚制最突出的特点。《礼记·大传》曰:“(同姓)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2]430,即虽有“礼崩乐坏”之说,西周的“同姓不婚”,在春秋时期仍得以保留,故时下对“同姓而婚”皆以“非礼”视之,如《论语·述而》载陈司败曰:“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3]再如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2]688这一原则对于诸侯而言,则表现为两个异性诸侯国之间,往往形成了世代通婚的情况。故鲁国宗人衅夏云:“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1]1723,即鲁国先后与任姓薛国、子姓宋国、姜姓齐国世代通婚,其中又以鲁、齐的姬、姜联姻持续时间最长。这与表一所列举情况相符,由表一可知,鲁国先后有桓公、庄公、僖公、文公、宣公娶齐女;而齐国先后有昭公、灵公、景公、悼公娶鲁女,双方联姻达百年之久。
2.“同姓为媵”的“媵”婚制
“媵”婚制,即陪嫁婚制,春秋时被视为嫁娶婚制的合礼补充。《左传》(包含《春秋》)对这种婚姻形式的记载共有12例,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这种陪嫁婚制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所嫁之女家族内部遣女陪嫁。如例1中陈国戴妫为其姊厉妫陪嫁;例3中戎国小戎子为其姊大戎狐姬陪嫁;例4中骊戎国骊姬以其娣陪嫁;例5中齐国叔姜为其姊哀姜陪嫁;例6中秦国怀嬴为文嬴陪嫁;例7中莒国声己为其姊戴己陪嫁;例9中鲁国鬷声姬为其姑颜懿姬陪嫁;例11中胡国齐归为其姊敬归陪嫁;例12中宋国子朝之女以其娣陪嫁等等。二为一国诸侯嫁女,其他诸侯国送女为陪嫁。如例2中姬姓之卫国嫁女至陈国,同姓之鲁国遣女陪嫁;例8中姬姓之鲁国嫁女至宋国,同姓之卫国、晋国和异性之齐国都遣女陪嫁;例10中姬姓之晋国嫁女至吴国,异性之齐国遣女陪嫁等等。
对比这两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发现,从数量观之,家族内部遣女陪嫁的现象,远较其他诸侯国来媵为盛;从地位观之,家族内部所媵之女的地位,远较其他诸侯国所媵之女为尊,这可从前者多有子见于记载与后者无子见于记载推之。此外,第一种情况中,“以娣从”明显多于“以姪从”之例;第二种情况中,“同姓来媵”明显多于“异性来媵”之例,而娣、姪者,与同姓诸侯国来媵之女,皆同姓,这在陪嫁者之间就出现了由姓氏之异同而衍生的泾渭两端。由于宗法制社会里,人们以为“异姓则异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