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docVIP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英汉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   摘 要:Lakoff (1993)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性的隐喻。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英汉“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基本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事件结构隐喻的位置和物体隐喻系统在上述四种基本情感中均有所体现,即情感既可以被概念化成某一空间位置,也可以被隐喻为具有“大小、数量、运动、被移动、所有”等属性的物体。本文从情感领域为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情感 事件结构隐喻 位置隐喻系统 物体隐喻系统   一、引言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Johnso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情感概念认知研究的新纪元,自此情感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表明,复杂抽象的情感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隐喻化的。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内外学者借助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考察了英汉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如K?vecses(1986, 1990,1995,2000),LakoffK?vecses(1987),林书武(1998),张辉(2000),周红(2001),陈文翠(2004)和彭懿(2007)等。上述研究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同时也表明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殊性。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的概念,并指出事件结构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隐喻。纵观国内外近三十年的情感隐喻研究,很少有学者对某一特定情感中的事件结构隐喻进行专门考察和论述。K?vecse(2000)考察了英语情感概念中的事件结构隐喻,但其只对情感做了笼统的事件结构隐喻分析(其研究对象是笼统的情感)。鉴于此,本文以英汉基本情感概念(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中的事件结构隐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事件结构在情感概念建构中的作用,以期从情感领域为Lakoff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的英汉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网络检索结果。   二、事件结构隐喻理论简介   按照Lakoff(1993:220)的定义,事件结构隐喻(Event Structure Metaphor)是指事件结构的不同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原因、目的和方式”都被隐喻成“空间、运动和力量”。该隐喻包括以下基本映射:   (1)状态是位置(States are locations);   (2)变化是运动(Changers are movements);   (3)原因是力量(Causes are forces);   (4)行动是自主运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   (5)目的是终点(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   (6)方法是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   (7)困难是障碍(Difficulties are impediments to motion);   (8)预期进展是行程安排(Expected progress is a travel schedule);   (9)外部事件是大型移动物体(External events are large moving objects);   (10)长期、有目的活动是旅行(Long——term, purposeful activities are journeys)。   Kovecses(2010:208)认为,ESM 的中心映射是“事件即运动(Events are movements)”。运动和事件结构概念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对应关系,使得事件结构概念的基本映射形成一个连贯一致的体系。状态对应空间中的位置,状态的变化即位置的改变,因此,变化即运动。外因导致的变化是外在力量(如大型移动物体等),内因即主观行动致使的变化则是自主运动。主观行动的目的对应运动的终点,实现目的采取的方法对应路径,遇到的困难则对应障碍。事件的预期进展是运动的行程安排,长期有目的的活动即是旅行。   Lakoff(1993:225)指出,事件结构隐喻具有双重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