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因中原文献之传而编辑宋儒理学之大成.docVIP

朱熹:因中原文献之传而编辑宋儒理学之大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因中原文献之传而编辑宋儒理学之大成   摘要:朱熹是继孔子编创“六经”图书结构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位编辑大师。他通过编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近思录》等,开创了双重的“四书”图书结构。他将中国传统儒学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理学高峰,并影响其后880多年。这个图书结构的缔造成功,一是得力于嵩伊河洛大量“中原文献之传”,二是得力于北宋众多学子特别是北宋“四子”理学研究的创新。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儒学“中兴”与文化“转型”的局面。但因宋代“变法”与“守持”、复兴统一与抱残独撑的朋党权力斗争,绑架了学术论著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南宋庆元年间政坛引发的对程朱理学的攻讦挞伐,造成了宋元明清以来史上精神焚坑式的编辑出版学案。   关键词:编辑家朱熹;中原文献学派;编辑架构;编辑出版学案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45-06   收稿日期:2013-02―15   作者简介:王振铎(1936-),男,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甄娜(1980-),女,河南方城人,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   朱熹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儒、大家,历朝历代备受关注,其理学、哲学、经学、美学等学术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热捧。近年来,从编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朱熹的编辑思想、编辑成就的文章也零星见于报端,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朱熹的编辑架构思想所进行的研究至今尚未看到。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探索。   一、中原文化的南移   中国学术文化史之所以形成儒家正统,与孔子及其门人弟子吸纳夏、商、周三代乃至伏羲之后的坟典畴丘与“春秋百国”学说时期的文化创造成果,审选编辑“六经”并传播老子、孔子和先王圣贤传说等大量文献古籍关系很大。若无此等编辑之功,儒家绝不可能在以“百家争鸣”为特征的中国文化第二个高峰中胜出,达到空前的繁荣并传承至今。由秦相吕不韦聚养儒士编辑《吕氏春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不过是经学大师公羊派思想家董仲舒顺应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政治需要,排除“黄老学派”干扰而独倡“儒术”的一种说法。其独尊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大量开发、挖掘、搜罗与编辑种种儒学的经典碎片,并释义、解说、作史、传注、考证儒家文献典籍,再加以审理、集纂、抄录、刊刻出版,造成广泛流传的传播媒介,成为中华文化出版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丰碑。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中央政府开创国家图书馆,任命刘向、刘歆父子专门编辑各类图书艺文典籍,积累整理了秦火后的文化成果。中央政府立太学,开办高等教育,传播以董仲舒、司马迁、孔安国等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文化。不过,除司马迁创造性地编撰《史记》“整齐百家杂语”归于儒学仁政王道之通绪外,此时汉儒们的编纂思想大多还不太成熟,缺乏将文献资料缔结构成系统整体的编辑理念。刘向收集了很多资料,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收集了更多资料,曾经编集一部“汉书”,晋人葛洪说,他家存有初稿“百卷,无首尾题目,但以甲乙丙丁纪其卷数”。因刘“不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失前后之次,无事类之辩”。他在《西京杂记?跋》中说,“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终癸为十秩,秩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小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裨《汉书》之阙”。造成了《史记》之后编辑更多史学名著的盛局。正是汉武以降,大批的图书及其编者、著者、读者和传者成就了“汉儒之学”。其实,所谓“罢黜”与“独尊”从学术上讲都是不可能的事,顶多也就形成一种主流或正统文化而已。儒家经学时常被“尊”,又时常被“贬”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黄老道学、释迦佛学、百家杂学之不断代兴于史,更是有力的证明。即使正统主流的儒学内部,也有荀韩曾孟、古文今文、理学心学之争。可见,学术是不可能定于一尊的,“罢黜百家”也不可能,你可以“罢”,但是除不掉百家。倘若真的除掉了百家,那也就没有一家之尊了。文化的流传,犹如长江大河,少不了九派千溪的争流和融汇。   随着汉末世乱,三国纷争,魏晋南北朝的割据,尤其是“西晋八王之乱”,搞得达官富豪大举南迁,文人学士流落江左,形成了中国文化发生又一轮大的裂变与交汇。但儒学文化总还是流变不衰。隋唐时代国家重新统一,专设修撰著作与编集刊印图书等机构,唐帝国经过开元、天宝盛世,儒学研究再度兴盛。孔颖达疏理汉儒以来今文与古文之争、郑玄与王肃之争、南学与北学之争、儒学与玄佛之争等,编辑《五经正义》,开启唐代古籍重疏证、求真义、主创新的文化学风。许多人编辑出版唐代诗文集,乃至传奇故事等,大多官僚乡绅之家,成为“书香门第”。唐代全国出版的图书总量已达12万多卷,仅传人日本的就有4万卷之多,流散到周边四方的也有不少。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