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摘要:本文概括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分析了目前产权制度的特点。 认为目前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的重点不是如何强化法律和完善制度,而应该在于如何考虑遗产地原住居民的利益诉求,从而构筑完全的产权结构。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众参与作为替代性制度安排的优越性。
关键词:自然文化遗产;产权结构;制度变迁。
一、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变迁。
产权领域的学者普遍认为, 产权是关于财产的一组权利,而财产权利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结构则是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中各项权利束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搭配和组合。而从历史的范畴来看,产权属于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产权制度的变迁要受到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阶段,由于受所处历史阶段和人类认识能力所限,自然文化遗产的概念应当还没有出现,因此也不会有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的概念。
在以分封制为主的封建社会,秉承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这个时期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所有权应属于皇帝。然而受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意识所限,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并不强。此时的自然文化遗产的使用权实际上没有明确的归属,体现出公共资源的特性,转让权和经营权的概念还没有被人们所意识到。 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使用还没有造 成太大的破坏,因此大多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完好的保存延续下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社会在形式上依然以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为主导,国家在政治地位上属于被殖民的状态。 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依然保留着封建社会的特征,此时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仍为国家所有,使用权归属取决于自然文化遗产所处地域是否被殖民,归属并不明确。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社会实际上已趋近于近代化,生产力有了大幅提高。 由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同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所有权不明,故此时部分自然文化遗产受到较大的破坏和毁损。
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我国的性质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切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 1954 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草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①。 ”这一阶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为国家享有,使用权属于人民大众所有。 因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一些知名的自然文化遗产也多作为公益性质的休闲和观光区对外经营。公有制弱化了自然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大部分的自然文化遗产并没有被意识到而已其他的资源形态而存在(柴海燕,鄢志武,2008)。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转变成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共存的状态。企业经营形式,产权组织形式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改革之前,我国自然文化遗产所有权主要以国家所有为主, 但是经营由建设部和地方县级以上政府进行归口管理,并成立风景名胜区一级政府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对风景名胜区实行代理经营。地区政府或风景名胜区享有自然文化遗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90 年代中期之后,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始了产权制度改革,主要的方式为采取股份制,这一阶段的自然文化遗产产权转让主要以经营权的转让为主,并且在国内大规模的实施开来(谢茹,2004)。 2003 年以后建设部在贵州设立了特许经营试点,希望能够改变先前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模式,使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转让走上合理轨道。 特许经营试点规定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最高为 20 年, 在年份上较之前的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有所减少,在管理部门上也由过去地方政府独立管理转变为建设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同地方政府同时管理(唐凌,2007)。 2006 年后,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规定了景区门票必须由景区管委会收取,用途必须为景区保护和管理;景区的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景区管理人员不得兼职营利。《风景名胜条例》的新规定意味着将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权和经营权进行了分离。确定了由管委会负责管理开发和补偿,由企业进行经营的开发保护模式。
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1.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制度的梳理。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变迁实质上经历了公共产品阶段和准公共产品阶段。 公共产品阶段包括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和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主要作为公共产品向大众提供, 没有特别的排他机制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为准公共产品阶段,又可以根据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产权的细分分为两个阶段,产权初步分为经营权和剩余权阶段和进一步细分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企业内控应用手册之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矩阵.pdf VIP
- 复合场例题与习题(含答案).doc VIP
- 2024年昆明市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四川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人民政府选用片区纪检监督员1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四川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人民政府选用片区纪检监督员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汇川PN伺服Epos使用(FB_Servo_111)使用方法详解_带程序_V2.pdf VIP
- 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原理、方法与气象应用的深度剖析.docx VIP
- 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3.pdf VIP
- 某某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廉政手册.doc VIP
- 《城市热岛效应》.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