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穆与《国史大纲》
若按当下的毕业文凭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只能是中师肄业。
钱先生9岁入私塾,13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1年因辛亥革命被迫辍学,这一年钱先生只有16岁。此后便开始了一生漫长的自学。1929年,钱穆先生任教苏州中学时,在教学之余依然不放弃学术研究,撰写了《先秦诸子系年》和《刘向刘歆年谱》等重要研究作品。四川蒙文通先生此时正在南京内学院跟随欧阳竞无学习佛学,在苏州游玩的时候,与钱先生结交,并阅读了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认为体大思精,唯清初顾亭林诸老可比。顾颉刚先生因读《先秦诸子系年》,以为钱先生学问不宜久居中学,而应去大学任教。1930年顾颉刚回到北京,在燕京大学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向钱穆先生发出邀请。钱穆终于接受邀请,于同年来到燕京大学任教,次年转入北京大学教授历史。
一、讲授中国通史
《国史大纲》的写作,要从钱穆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谈起。
1931年,钱穆接到北京大学寄来的聘书,随即到北大历史系任教,讲授中国上古史和秦汉史。“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也在国内掀起一片抗日救亡的浪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中国通史作为大学必修课。
当时的北大也遵令设立了通史课程,但却是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时代。钱穆对此颇不认可,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今天在这里讲课,却不知前一堂课是何人讲了什么,亦不知后一堂课又将由何人再讲什么。这样毫无线索地讲授,对于你们来说,其实只能感到头绪纷繁,不得要领。”随即,他慨然表示,自己愿一人担任中国通史的讲授任务。1933年,北大于是聘其一人讲授中国通史课程。
独任中国通史课的第一年,钱穆几乎将所有的精力耗尽,为了让学生达到修习通史的真正目的,钱穆给自己下了严苛的规定:必须在一学年规定的时间内讲授完毕,决不能有首无尾,中途停止。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钱穆也做了大量努力。在开学前,用四五天的时间反复思索,将全部课程纲要写定。在每次上课的前一天,要用一下午的时间来对明日2个小时的讲述内容进行取舍,以达到全部史实彼此相关,上下相顾。择选精要,详略得当。同时,他还将所需要的史料,记录下来,以便课堂查考。
精心的准备当然带来精彩的内容,虽然中国通史仅仅是北大文学院新生所修,但往往会吸引高年级的学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乃至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前来旁听,每每一堂课,就有三百人前来旁听,不但没有空座,连站着的人都挤得满满的,真可谓盛况空前。在北大讲授四年后,已经到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集体迁往西南。开始了八年西南联大的教书史。在西南联大,钱穆先生仍然教授中国通史,听课的场面仍然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讲授时,无路可走,而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更有一名学生,自读高三时前来听课,钱穆先生在北大讲授的四年中,每年必至,在西南联大讲授的两年,也可见到这个学生的身影,前前后后听了六年之久。钱穆先生告诉他,这课程每年的主旨都是一样的,不必如此重复,而此学生则答道:因每年听讲都有新得,所以屡听不厌。钱穆讲授的这门《中国通史》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经过几年《中国通史》的讲授,钱穆在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之外,还积累了厚厚五六本史料,这些史料成为《国史大纲》写作的祖本,为国史大纲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撰写《国史大纲》
内迁之初,西南联大各院系多有分散,钱穆所在的文学院先在衡阳的衡山停留,又迁至北距昆明300公里的蒙自,并在此开课。当时,无论师生都因为形势影响,人心涣散,无法安心读书。在北京曾旁听过钱穆先生讲课的陈梦家,此时已经成为钱先生的同事,他力劝钱穆为中国通史写一部教科书。一开始,钱穆还有所顾忌,毕竟,通史写作非常繁难,要求很高,而因为流亡不定,相关可供查阅的资料又十分缺少,他想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按《廿二史札记》的体裁,以笔记的形式,按各个专题来写。
陈梦家的着眼点与钱穆很不一样,他对钱穆说,如此,则此书仅仅对研习历史的学生有用,而不能对全国的青年有用,为了时代的需要,您应该先写一部教科书,让广大的全国青年受益。钱穆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要再思量考虑一下。
又过了两天,陈梦家又敦促钱穆,此时的钱穆仍没有最后下定决心,他总觉得,如果能平安返回北京,再做这件事,可能会更加稳妥。陈梦家又是一番极力劝说。并指出,现在这种情况,书籍缺乏,却正是写一部简明通史的大好时机。在陈梦家的积极鼓动下,钱穆终于改变了初衷,答应一试。他取出一路藏在衣箱底层夹缝中带来的中国通史的讲授随笔,准备开始。
然而,事多有坎坷,钱穆已经决意撰写《国史大纲》,却传来文学院要再迁昆明的消息。钱穆听闻,担心因为昆明事务繁多,无法静心写作。思量许久,决定在昆明不远的宜良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