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本论文从以色列学者伊恩.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中
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论文的第一章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了介绍。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第一
种对翻译现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视
为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的局限,把翻译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
下,视之为在整个社会一文化这一大的多元系统内,及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各个子
系统为获得统治地位而互相竞争的产物。多元系统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俄国的形式
主义,特别是梯尼亚诺夫(YuryTynjanov)有关系统的理论,伊恩·佐哈对梯尼亚诺夫
成为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支柱。他提出了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三对矛盾,并指出翻
译现象及翻译文学在不同的文化系统内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尽管多数情况下翻译
文学处于边缘位置,但并非总是如此。伊恩.佐哈总结了翻译文学成为文学的主
流样式并促进新的文学样式的发展的三种情况。接着他从两个方面进一步介绍了
多元系统理论:一、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对被翻译的文本是如何进行选择的;二、
被翻译的文本与目标文学系统中的主体文学样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过程中
对原文文本的重写与再创造。这两个问题对于本论文在第二第三章分析中国古典
诗歌对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意象派运动及六十年代的后现代诗歌流派的影响有紧
密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章即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对象:即美国的意象派运
动。首先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美两国的社会、经济、政
治多元系统的概况,得出结论由于经济政治因素的原因,当时的英美国家对于以
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作者具体分析了英国文学
及美国文学多元系统的情况,指出由于相对于强大、成熟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正处于形成阶段,处于边缘、弱小的地位。因此,为了对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后
期维多利亚浪漫主义文学,并且发展美国的民族诗歌,庞德发起了提倡以清晰的
意象和对事物的直接描述为特点的意象派运动。这一运动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
了大量的营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有着共鸣的诗
篇,为意象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因此,在1910--1920年代,有大
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唐诗,被翻译成英文,最著名的就是庞德的《神州集》。
在第二章的后半部分,本文作者对《神州集》中庞德对唐诗的再创造进行了分析,
并且指出了《神州集》及庞德的翻译方法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本论文的第三章是另一个实例分析。分析对象是美国1950--1960年代的后
1960
现代诗歌流派中的中国因素。与第二章的分析程序相同,首先介绍1950
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多元系统的特点: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随着一系列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而面临全面瓦解的危机。在文学多元系统内部,艾
略特及新批评的绝对统治地位也摇摇欲坠,各个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样式纷
纷争夺文学系统的领导地位。整个文学系统也处于转折点。加里.斯奈德及与其
有紧密联系的“垮掉派诗人此时又一次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唐代禅宗诗
人寒山成为“垮掉派”诗人最为欣赏和崇拜的诗人之一。由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
歌广为流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垮掉派”运动从美国文学系统的边缘移向
中心地位。这一次,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道家哲学、禅宗思想一起推进美国现代
诗歌的发展。作者在第三章中对斯奈德本人及他翻译的寒山诗进行了介绍及评
论。
本论文的第四章为结论。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对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意象派运
动及六十年代的后现代诗歌流派的影响的论述,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绝不是独立
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之外的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转换,而是源语文化与目标语
文化问交流的媒介,翻译文学是目标语文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目标语
文学系统的构建,并对目标语文学系统,乃至文化系统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
用。
关键词:多元系统,中国古诗翻译,意象派运动,垮掉派
Abstract
the20‘h
This theinfluenceofChinesetranslation
studyexplore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