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9 报任安书(鲁人版必修4).ppt

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9 报任安书(鲁人版必修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 重点突破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第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槛阱来比喻什么?举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提示 ①突出自己所受侮辱之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②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人“积威约之势也”,则难言不辱。③举这几个人物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常常为形势所迫,自身有无能为力的一面。 研读第四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提示 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 提示 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 在第3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如果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第4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6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又表现出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7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恸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史记》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 1.文本审美 (1)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2)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说应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写作迁移 【角度】 人生选择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示例】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人。这是谁呀?司马迁。他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好话,不想拂了圣听,竟遭受宫刑。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想到死,想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