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强弱隧■
2014年第4期 StudyonChinese 课夕{I语文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王婧博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0052)
【摘要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
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 《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
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
轼人生 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 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 ,从而映射 出情感思想。不仅从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 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苏轼;词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相互通融
【中途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在其生活中,苏轼凭 辙的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铬》,儒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为他带来
借他独到的文学底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诗词造诣上取得了 最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儒家思想的词作 占的
极高的成就。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学者关注苏 比重相对大。所谓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
轼的文学作品,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篇词作品,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 达则兼济天下”,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遇到挫折后会殉道或者抱
杂 ,儒道释三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 了其特有的将儒家的坚毅 怨,苏轼在经历人生数次大起大落,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多贫病愁
执着、道家的率真 自然和释家的超脱虚无杂糅融合,形成三种思想 苦之叹,也不像李白的豪放 ,也不免颓废。苏轼的一生都背负着 “为
通融的特殊思维创作方式。 民请命”的思想,他在考功名时所著文章 《刑赏忠厚之至论》,其
一 . 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 中心思想就是用 “仁政”治国, “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所表现的就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纵观其一生词作中最能代表儒家传统文化对其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 影响的作品有 水《调歌头》,在 水《调歌头》中充分表现了苏轼关
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人世 占据他思想 心百姓的疾苦 ,割舍不下兄弟情义,将儒道思想充分体现其中。还
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 有 《浣溪沙》词作中的诗句也能体现出儒学杂糅思想 。可见儒家思
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 自己,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济世 想对苏轼词作 的影响贯穿其一生。
安民,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 (二 )道家超凡 自然对苏轼词的影响
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道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就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八岁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人谷底,但 时的启蒙老师就是天庆观张易简道士,后来他 自己也成了道士。从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词作量 比重远远大于诗,因 苏轼的词作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思想中崇
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在黄州的五年 中, 尚自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退,利益上苏轼也无欲无求,且能够
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 做到做人处事随遇而安,拥有超然 自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道家
对 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 ,对家人冷暖的惦念 ,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 思想中,苏轼也不是完全认同的,他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
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 的缺陷,其 中在苏轼的词 中道家思想达到高峰期正是 “乌台诗案”
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