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赋》审视京都赋的嬗变.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 26卷第 6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r7年 l1月 v01.26 No.6 Jc~rnalofCha~hunNormalUniversity(H~nmnifiesandSocialSciences} Nov.姗 从 《金陵赋》审视京都赋的嬗变 均 万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oo24) [摘 要】从汉班固的 两都赋、张衡的 二京赋》、晋左思的 《三都赋及清程先甲的 金陵赋)r 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演变,再从写作 目的、写作手法、辞赋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指出京 都赋的变化。 [关键词】京都赋;传承;嬗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r7)06—0063-03 赋体文学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受文学 自身演变规律的制约,本身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其中 京都赋是最能反映汉赋特色与时代精神,尤能代表叙事体大赋中体制宏大、内容丰富、文辞壮丽并体现作家 学识的赋体种类。它形成于先秦,繁荣于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 自觉时期,明清时随着其他文学体 裁的繁荣逐渐走向衰微。 京都赋从汉杜笃的 《论都赋》、崔驷 的 反《都赋》、傅毅的 《洛都赋》开始,前有班固的 两《都赋》 (《西都赋》和 《东都赋》)、张衡的 二《京赋》(《西京赋》和 《东京赋》),魏徐斡的 齐《都赋》和刘桢的 鲁《 都赋》,后有晋左思的 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又有唐李庚的 两《都赋》,宋周邦彦的 汴《都赋》,元黄文仲的 大《都赋》,明刘三吾、周启的 大《明一统赋》,金幼牧、杨荣、胡启先、吴溥的 《皇 都大一统赋》,李时勉、陈敬宗、钱干、余光、盛时泰、黄佐的 《北京赋》,顾起元的 《帝京赋》、桑悦的 两《都赋》(北《都赋》、 南《都赋》)、董应举的 《皇都赋》,再到清程先甲的 金《陵赋》等,赋家们为京都赋体 文学的发展勾勒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然而在谈论京都赋体文学时多提及班、张与左氏的赋作,偶有提及 此三位大家以外的其他人等,却从未提及程氏,笔者认为,京都赋体文学堪称绝响的恰恰是为京都赋体文学 画上了完美句号的程先甲的 金《陵赋》。 不同时代的赋家,在京都赋这一题材的文学中,都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 了各 自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 向,抒发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就使不同时代的京都赋传载着各时代不同赋家笔下的帝 都文化,既有其时代性,亦有其各 自感知世界的差异性。 从诸京都赋的形成来看,国家处于大一统的发展时期就带来了它的发展,所有京都赋基本上全是在这样 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在写作 目的、风格、观察社会的角度、反映现实的深度、包括语言运用等方面全有所 传承与创新。以往多从写作的主旨、背景、体制、文风及城市文化意义等角度来研究,本文从汉班固的 两《 都赋》、张衡的 (--京赋》,到晋左思的 三《都赋》,再到清程先甲的 金《陵赋 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变 化,审视其发展的轨迹。 曾师从于吴磨伯、蒯礼卿、缪荃孙的清末辞赋家程先甲 (187l—l932),字鼎丞,又字一夔,亦作乙夔, 外号百花仙子,江苏江宁人,室名千一斋,著述颇丰。其刊行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r7)的 金《陵赋》一卷最 为著名,曾轰动非凡,传抄于海内,曾出现了历史上所称颂的 “洛阳纸贵”现象。程氏的 《金陵赋 一改虚 拟人物间的对话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察诸赋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 、 写作目的之政治性逐渐弱化 前代的赋家们通过京都赋来阐发其政治见解,无论是从军事功能的角度主张回迁西都长安的杜笃 论《都 赋》,还是主张仍建都于洛阳的崔 反《都赋》、傅毅 洛《都赋》,在当时皆起着政治传声筒作用。基于儒家 传统德治的王道思想、民本思想及尚俭意识而进行美颂或讽谕的 《两都赋》、(--京赋》再到 三《都赋 ,其 写作 目的的政治性走向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随着京都赋现实性的增强,封建政治制度的衰败,赋家们再也找 不到可以歌颂的对象。直至 金《陵赋》过渡到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