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ocVIP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oc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招生计划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6月教育部立项,2007年4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正式运行。新型显示是学校的重要交叉平台,涉及机械工程、信息材料、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科。其中,核心研发团队“新型显示与半导体光电”是机械电子国家重点学科、211重点项目的主要组成方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显示扫描与控制、先进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数字视频与多媒体显示 。 重点实验室目前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0名,中级职称者8名,初级职称者7名。实验室建有“有机光电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中心”等重要产学研合作基地。现有面积4000㎡左右,其中超净房约1000 ㎡ (分为100、1000、10000多个净化级别)。 从2004年6月立项建设至2010年5月,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逾6000万元,授权专利57项,发表论文445篇。培养博士生46人,硕士生199人。实验室与日本、瑞典、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著名大学和企业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很多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新型显示及半导体光电技术”主要招生方向: 教师介绍如下: 张建华(女),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大功率LED器件及固体照明、OLED显示与照明、先进封装技术、微纳制造与摩擦学、仿生材料与系统。现任新型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1-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进行访问研究,2002-2003年在英国Herriot-Watt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等。目前承担的项目:国家科技部863“新型平板显示”重大项目课题“基于微晶硅TFT驱动的有源OLED技术研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课题“功率型LED封装散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课题“OLED高端显示器的先进封装技术研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课题““LED新型封装技术研究与封装材料数据库建设”等多项纵向课题,以及英特尔、林德等多家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6项)。主要学术兼职: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年理事,中国微纳学会高级会员。 联系方式:021O);021Fax); Email: jhzhang@ 魏斌,男,博士/教授,1969年5月生。1990年和1993年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日本筑波大学和日本信州大学博士。1993.7至1998.10,任北京大学讲师;1997.10至1998.3,任日本筑波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2.8至2007.4,任日本信州大学研究员,负责日本文部科学省《知识创新课题-智能器件Cluster》中的高亮度OLED的开发部分;2006.12至2007.1,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访问教授;2007.4至今,进入上海大学教育部新型显示重点实验室,从事有机半导体激光、OLED发光机理和柔性OLED显示的制备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有17篇被SCI收录。现负责上海市教委、科委等重点项目或人才计划的课题。 联系方式:bwei@ 王军,男,博士/研究员,1977年生。研究方向:有机光电子器件物理。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参加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研究工作。2007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基金资助。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9篇,截至2009年12月文章被引用超过300次。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9项,已经获得授权专利3项。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人才基金、上海市教委项目以及开发课题等。主要研究领域:有机薄膜晶体管;纳电子器件。 联系方式:wangj@ 电话:021李喜峰,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AMOLED设计与工艺、光电器件模拟设计、 微晶硅薄膜、器件和工艺。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上海广电光电子阵列设计工程师,现从事AMOLED设计和工艺,负责实验室设计和仿真平台。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