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解热镇痛抗炎药.doc
教案
13/14学年1学期 课程名称:药理学
班级 12生物2 周节次 一周两次 日期 4月18日 课题 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地点 教师
教学目标
1.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原理;
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用途及常见不良反应;
2. 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
3. 了解其他类别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用途及不良反应。
教学重点
1. 解热镇痛药的概念、分类、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 乙酰水杨酸的吸收与代谢特点、临床用途、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实例教学
板书设计
一、发热
发热的机制
解热原理
二、镇痛
疼痛的机制
镇痛的原理
三、常用药物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课件及教案
2.学生预习、准备药盒
【案列导入】
某同学发烧38.5℃,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寒战,暂时无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检查后发现为流行性感冒。问应该用何种药?
分析:该同学有两个症状,发烧、疼痛。问应该用何种药应从以上两个症状入手,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
【讲授新课】
症状一:发热
问题一 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热?
病原菌感染(感冒、疟疾)
中暑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
小儿预防接种后
积食
问题二 为什么会发热?
当细菌、病毒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外热源进入机体时,刺激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内热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使前列腺素(PG)合成和释放增加,并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至37℃以上,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问题三 怎样解热?
通过抑制环氧酶(前列腺合成酶),使PG合成减少,阻断其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升高的体温调定点下移,从而使体温降低。
问题四 发热必须马上用药么?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热型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对一般发热可不必急于应用解热药,但热度过高或持久发热可消耗体力,引起头痛、失眠、昏迷,尤其小儿高热易致惊厥,故此时应及时使用解热药,并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1.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的特点是
A.能降低正常人体温 B.仅能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
C.既能降低正常人体温又能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
D.解热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明显 E.以上都是
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抑制缓激肽的生成
B.抑制内热源的释放
C .作用于中枢,使PG合成减少
D.作用于外周,使PG合成减少
E.以上均不是
症状二:疼痛
问题一 疼痛的种类?(复习)
急性锐痛,慢性钝痛,内脏绞痛
问题二 案例中的疼痛属于?慢性钝痛
问题三 为什么会感觉疼痛?
损伤或炎症释放出致炎物质(缓激肽、PG),PG又有致痛的作用。
问题四 怎样镇痛?
抑制PG的生成。
总结:都是由于PG↑导致的发热、疼痛、炎症,对症用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引申:除了此类药外,还学过哪些可以镇痛的药?为什么慢性钝痛不用吗啡镇痛?
癌症病人的疼痛我们应该怎样用药?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代表药物:(展示)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尼美舒利
吲哚美辛
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
分布:全身广泛分布,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屏障
消除:肝代谢
排泄:肾排泄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小剂量)
特点:起效快、作用较强、疗效肯定
用途:感冒发热
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也可用于癌症患者轻度疼痛
2、抗炎抗风湿(大剂量)
24—48小时内可使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明显或完全缓解。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用药
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
3、防止血栓形成
原理:小剂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血栓素A2
血小板聚集(—)
合成减少→ 血管收缩(—)
血栓形成↓
小剂量(40-80mg)→抑制血小板聚集
大剂量(>300mg)→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用途:小剂量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性疾病
如:心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
4、胆道蛔虫症:
(1)口服后少量药物经胆道排泄,造成胆道酸性环境,使胆道括约肌松弛;
(2)蛔虫厌酸
【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
解热镇痛时少,抗炎抗风湿时多
胃肠反应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较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禁用于溃疡病患者。
注意:饭后服,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
2、凝血障碍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