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及关系分析 杨树明.docVIP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及关系分析 杨树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及关系分析 杨树明1,曾亚文1﹡,杜娟1,普晓英1,杨涛1, 邰丽梅1,崔虹1,易加洪2,朱广彬2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 嵩明县阿子营乡农科站,云南 嵩明 651711 以544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苗期平均5.5~12.3 ℃,孕穗期平均17.8 ℃)冷害下,按籼粳、稻作区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的特点及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苗期耐冷性强的材料表现为孕穗期株高、剑叶长和宽、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较长、穗粒数较多,耐冷性较强。通过对苗期耐冷性的严格选择,可以间接获得孕穗期耐冷性较强的材料。(2)苗期和孕穗期耐冷性在籼粳间、稻作区间差异明显。籼粳间均表现为粳稻强于籼稻;稻作区间苗期耐冷性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最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西北高寒粳稻区孕穗期耐冷性较强,揭示了水稻苗期与穗期耐冷性的形成演化机制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 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孕穗期耐冷性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0-2352-06 稻种是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冷敏感植物,生长季节中不同低温胁迫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苗期和孕穗期冷害表现更为明显。25~35 ℃是水稻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Nobuyuki Kabaki等[1]研究认为,10~20 ℃的低温可严重阻碍水稻幼苗的生长,而17~18 ℃和12~13 ℃又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两个关键温度范围。孕穗期粳稻和籼稻分别在20 ℃和18 ℃以下易发生冷害。目前在中国南方双季稻栽培区和高寒低温冷害频发山区,幼苗和孕穗期的温度一般低于20 ℃,尤其遇上3、4月份发生的“倒春寒”常常造成早春稻秧苗腐烂,分蘖停止,僵苗不发;或者7、8月连续阴雨,正置水稻孕穗期,可导致不育率的急剧增加和产量的大幅度降低。近年来,关于水稻幼苗期耐冷性[2-3]、孕穗期耐冷性[4-5]等方面报道较多,而关于在自然低温下对水稻苗期耐冷性遗传与孕穗期耐冷性的关系报道甚少。云南是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中心之一[6],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6],也是中国稻种最大的生态多样性中心和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7]。曾亚文等[8]以5285份云南地方稻种经31个形态聚类取样获得的912份初级核心种质,再经35个形态与6种同工酶相结合聚类获得的二级核心种质,然后经20个SSR标记筛选确定,获得的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代表了云南地方稻种约90%的遗传多样性。曾亚文等[9]采用Nagamine等(1991)法研究了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生态差异,但在自然低温环境下,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的特点及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云南稻核心种质从籼粳、稻作区2个层面探讨了在昆明自然低温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的特点及关系,以期揭示利用苗期耐冷性鉴定间接获得孕穗期耐冷性较强材料的可行性,为水稻耐冷育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供试材料为从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中得到的544份材料组成随机样本。其中包括籼稻231份,粳稻313份。 将544份云南稻核心种质每份分别挑选80粒饱满种子用报纸包裹,经常规浸泡24 h后,30 ℃下催芽48 h。种子露白时取出淋干。2007年3月19日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场(海拔1916 m)播种。每个材料挑选露白种子点播,株行距10×1 cm,1行区,每行播50粒。播种后,覆盖0.5厚泥炭灰,同时扣上塑料薄膜,湿润保温育秧。待幼苗生长至2叶1心时(4月5日),将塑料薄膜全部揭开,使幼苗暴露于自然条件下,4月10日(3叶期)至16日遇低温冷害,17日气温正常,幼苗前期气温状况见表1。4月20日调查每份材料受害情况,按文献[10]的评价标准:0级为健康;1级为叶尖枯萎;2级为第二、第三叶片的1/3叶面枯萎;3级为1/2叶面枯萎;4级为2/3叶面枯萎;5级为第二、第三叶片完全枯萎但叶鞘仍保持绿色;6级为叶片全部枯萎。以每份材料15苗耐冷级别的平均值为单位,计算云南稻核心种质籼粳、稻作区间苗期耐冷性0―6级的品种数、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揭示籼粳间和稻作区间苗期耐冷性强弱差异及变异程度。按文献[9]划分5个稻作区。 2007年,将544份经苗期耐冷鉴定供试材料种植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场(昆明,海拔1916 m)。3月19日播种,5月10日移栽。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插秧规格17.5 cm×10 cm,单本栽插,1行区,每行10株,常规栽培管理。孕穗期平均温度17.8 ℃(自然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