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中山文化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历史必然性
2011-10-06 15:40:47??
?
简述:孙中山文化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历史必然性在于以下四点:孙中山开放型文化观的产生是商品经济与商品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文化是孙中山文化思想形成的根脉;先进西方文化是他文化思想形成的现代理念;宗教文化的影响
??? 孙中山为“ 谋中国之革命” ,集古今中外文化之大成,建构了博大的孙文学说。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又是孙中山独有文化观结出的硕果。以下我们试从四大方面阐述孙中山文化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历史必然性。??? 孙中山以伟大革命家的胆识,“撷取西方思想精华” ,他曾公开地明确地概括出近代新型的文化观,一种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吸取外来文化的开放型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深层根源,则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孙中山文化观的产生,首先是广东三百年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在孙中山生活的年代,属广州府。自古以来,广州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清乾隆年间 ,清政府关闭粤以外的三个海关,广州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在口岸开放刺激下,人们“ 逐番舶之利,不务本业”。据《九江乡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南海九江乡桑基鱼塘占耕地总面积80/100,乾隆年间更是“境内无稻田” ,连人们一时也不可少的粮食也“ 仰来于外” 。广州手工业的三大行业丝织、铁器、陶瓷,在清代已有长足的发展。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又牵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并反馈于外贸,由此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宏观流通网络,广州成为内外贸易的幅射点、集散地。正如《中华见闻》作者所描述的“广州的地理形势和中国政府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使得广州成为对内对外贸易极盛之地” ,“ 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 ,“ 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很赚钱的买卖。”广州汇集各种各样的土货、洋货,又销售到五洲四海、神州大地。辐射便是对封闭的否定,辐射本身就是开放。??? 商品交换,要求有开放的空间,因为商品具有不安分的天性,它是为交换而生产,又只能在交换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离开了开放的空间就不可能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重农而抑商的国策,使商品经济活动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以自身的威力,冲破了旧有的界限,形成了全国以至世界性市场。人们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商品交换。 与此同时,开放空间的交换,又必然产生人们的开放观念。毫无例外,广州随着辐射点地位的确立,广州人也逐渐产生了开放意识。??? 广州出现的开放意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口岸的进一步开放,必然进而产生理论升华。孙中山不仅在政治策略上主张“取开放主义”. 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广收博采一切有用之学建构“三民主义” ,公开主张兼收并蓄、融汇古今中外的新型文化观,这正是以他特有的经历和超人的才华,来顺应历史潮流,完成开放的社会思潮向理论升华的使命。??? 孙中山同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激励。他希冀通过弘扬民族精神而振兴中华。他强调要恢复民族精神和固有的道德,要继承子国“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相继不绝” 的“道统”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他的革命学的基础 。孙中山开放型文化观主张以民族文化为建构新文化的主体。但是,另一方面,孙中山并不排斥外来文化。他幼年随母往檀香山探亲,开始接触西方的风俗人情。后又因带头破封建习俗而触怒乡绅,被迫离乡“ 游学海外” ,“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 。孙中山旅居伦敦及以后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仍勤奋攻读,博览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军事等书籍,“ 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孙中山赞赏西方文化“ 玄妙” 、“奥衍” 、“ 实用” 、“ 博雅” ,如饥似渴地极取,大胆“规抚欧洲之学说” 。正是由于孙中山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才有可能把古今中外一切有用之学识融汇贯通,炼于一炉,建构出开放的思想体系与概括出开放型的文化观,这一历史使命均完成,非他莫属。然而,无可置疑,由商品经济发展一空间开放一开放社会思溯的出现一开放文化观和思想体系的产生,这一历史的逻辑,显示了孙中山文化观产生的社会历史必然。??? 二? 传统文化是孙中山文化思想形成的根脉??? 1.家学渊源??? 童年孙中山的家境不是很宽余,已参加劳动,“备受艰辛”,“10 岁入村塾读书,两年后赴檀香山”。他在回忆自己早年经历时说: “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回华,是十八岁时也。自是停习英文,复治中国经史之学。”这期间有过6 年的西学经历之后,再接受传统文化。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