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衡》的人力资源思想
王充是一位奇人,《论衡》是一本奇书。作为大半生在县、郡、州三级主管人事的官员,《论衡》一书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超越前人的研究,后人对其人其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褒贬,都没有对其人力资源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论衡》一书对人之才能与事之功效的相关性,外显才能和内在品质的检测验证,不同人才之间的群体匹配,人性与行为的关联程度等等问题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以命定与偶合的关系来讨论人力作用的机制,对“遇、幸、偶、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是古代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力资源的先驱。在人性问题上,王充辨析了性命关系,强调人性的可变性,推崇教化的作用,又以先天禀赋和后天修炼贯通人性研究,对人才测评落脚于相术。这些积淀,为他探讨人才群体结构、君臣关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王充是东汉时期人力资源理论的开创者。
东汉思想家王充,是一位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议,不仅有观点之争,而且还有史实之争。《后汉书》本传对他的记载相当简略,而王充《论衡》的最后一篇《自纪》则相当详细,可以补充本传之不足,近代的研究者,甚至按照《自纪》提供的线索整理出了他的年谱。然而,越是这种看起来清楚的地方,越有可能引发新的争论。例如,王充是否“受业太学”并“师事班彪”,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史实问题,本传中有此记载,如果没有其他材料否定,一般来说不会有多少质疑。但是,由于王充《自纪》中的生平陈述没有写他的太学经历,反而引发了研究者的争论。著名学者黄晖、胡适等人,都肯定王充游学洛阳的记载;而另一著名学者徐复观则认为,王充好炫耀,如果有游学洛阳的经历,他在《自纪》中不会不说,所以本传的记载不实。这几位,都是史学界名满天下的大家,他们尚且争论不休,普通读者只能莫衷一是。王充研究与《论衡》研究中类似的针锋相对,比比皆是,足以说明此人此书之奇。
这种学术上的争辩,作为研究固然重要,但作为普通读者,介入其中太费气力。黄晖和胡适似乎说得太肯定了一点,而徐复观的推论又似乎太绝对了一点。好在《论衡》一书确能代表王充的思想,这一点,学界褒者贬者都没有争议。所以,按照《论衡》文本去分析论证王充的思想,要比考究他的生平更切实用,也成为学界的共识。
王充字仲任,他的一生经历并不复杂。建武三年出生于会稽上虞,永元年间去世。他与王符始终为处士的情况不同,曾先后在县衙担任功曹,在郡都尉和郡太守手下担任功曹,在扬州刺史手下担任从事,转为治中,章和二年辞官回家著述。从20多岁开始担任县功曹起,几次在家赋闲著述,又几次再被征聘,直到60多岁彻底离职,可以说其生涯大半是在官场。但他的社会影响,却不是来自他的政绩而是来自他的著作。根据王充的《自纪》,他对趋炎附势、世态炎凉不满,写了《讥俗》;对政务失当、治理无方不满,写了《政务》;对文献虚妄、语多不实不满,写了《论衡》;老年则针对保健延年的需要,写了《养性》。流传后世的则只有《论衡》一书。
对王充的批评,以徐复观为代表。王充出身低微,没有当过高级别大官,这是确凿无疑的。正因为如此,徐复观认为其思想狭隘,没有见过世面,认知多有局限。而赞扬者认为,由于王充的底层经历,使他的思想充满了批判精神,代表了民间思想的兴起。这两种观点都有偏差。王充担任的官职是否微不足道,恐怕不是那么简单。而他长期在官场的经历,使得他能否代表民间思想,也成了一个问题。
徐先生对王充的批评,实际上主要是对两个方面不满,一是对王充“颂汉”有看法,认为王充写了太多的“歌功颂德的无聊作品”;二是对他的文辞浅薄有看法,认为王充不过是“一个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详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王充论考》)。但是,徐先生的批评,也不是没有可商榷之处。例如,王充一心想得到东汉王朝的重用,而且梦寐以求的是在中央朝廷当一个兰台令史。徐先生十分看不起王充的这一志向,称其为“受知于朝廷以后想做的官,乃是俸禄一百石的兰台令史的芝麻绿豆大的官”。对此,徐先生可能过于轻看了。官不在大小,而在职能。王充重史学,尤其推崇司马迁和班氏父子,兰台正是朝廷保存档案秘籍、修史传世的重镇。以整档修史为志向,符合王充疾虚妄、求诚实的夙愿。也许,正是因为王充把班彪班固列在司马迁之上,推崇班氏的“颂汉”,立志要“使至台阁之下,蹈班、贾之迹,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论衡·须颂》),从而让徐先生反感,认为王充不过是为朝廷拍马溜须而已。但徐先生似乎忽视了《论衡》一书“疾虚妄,求诚实”的主旨。如果把颂誉正统王朝全都看作无聊文章,把春秋笔法全都看作史家曲笔,那么,历代正史恐怕统统难逃其咎。即便是像司马迁、董仲舒这样的学者,在谈及大汉王朝时也是难免要称颂一番的。中国史学的传统本来就是“事涉尊亲,言多隐晦”,“略外别内,掩恶扬善”,用这种方式追求正人伦、存名教的效果。王充在“颂汉”时注重求实,辨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