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化背景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保护的思考
[摘要]城市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它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极为强大,甚至具有毁灭性。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好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和传统乡村文化。保护的目的,保护的对策。以传统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为依托,开展对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保护工作,使传统的物质文化与时俱进,而非物质文化以其原生态得以传承。这需要强化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政府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动态保护;政府引导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59-03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的原生态村寨犹如镶嵌在云南这块锦绣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傣族傍水而居,那造型别致的竹楼,掩隐在绿色的凤尾竹林或香蕉树丛之中。彝族村寨又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其中最具特色的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民居依山顺势,叠级而上,屋顶相接,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集中成片,层层叠叠。最为有趣的是:这一家的屋顶,便是另外一家的晒场。既节约了建筑空间,又增近了邻里之间的融洽和睦。……不同的民族,其民居的造型、建筑材料、营造方式、房屋选址,村寨聚散,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建筑格局、造型特色等,集中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1现状
民族村寨(村落)作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重要的活载体,是最能体现其民俗特点的物化形式。许多典型的传统民俗就是依托民族村寨展开的。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及城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推广,传统文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等因素所保留下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非常的脆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村落),经济的杠杆作用和追求现代生活的愿望,正在急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村民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他们模仿城市的生活,但又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带有强烈的盲目性。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原来富有传承文化的原生态住宅在村民富裕之后的盲目改建中产生了变异,使传统的民居风格黯然失色,以致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受到重大损失。
近年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民族原生态村寨,相应出台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比如贵州等地通过与国外合作,以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作为西方后工业化时代产物的生态博物馆,它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项目都存在实施的周期,一旦国外的资金和政府的投入停止,保护也随着就结束了。事实证明,这种生态博物馆的存在并没有很好回应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诉求和物质诉求,由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难在农业文明色彩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中奏效。
为改善少数民族落后的居住状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前些年出资修建房屋,让少数民族村民搬迁居住。但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有村民又搬回了原来的住房。究其原因,考虑的角度与方法是静态和片面的,没有真正充分理解和尊重民俗、民风以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没有村民们的主动参与,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和运作。
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的现状甚为尴尬:一方面是专家学者为保护传统民族民居呼吁和措施的力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原生态传统民族民居正渐行渐远,逐渐消失。而且在保护少数民族村落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分歧:一些专家学者希望保持村落原生态的状况,担心现代文明会“侵蚀、污染民族文化”,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而少数民族村民则希望通过改变落后的居住状况,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2目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根本目的是:既能保持少数民族村落的原生态特色,又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原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甚至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原生态,就是越落后、越贫困,就越是原生态。一旦经济发展了,就不是原生态了。持有这样的观点的人还不少。这是对原生态特别是对原生态保护的片面理解。原生态的保护不是保护它的贫穷,不是保护它的落后,而是要在保留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经济,也使得民族文化能主动地受到保护,从而得以传承和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希望保持少数民族村落原生态的状况,尽量避免现代文明的“侵蚀、污染民族文化”。这种担心和愿望是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诚然,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是前工业化(即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进入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后,希望能看到一些保持完好的前工业化时代的物质文明,却忘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