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体主义绘画透析的解构主义建筑.docVIP

从立体主义绘画透析的解构主义建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立体主义绘画透析的解构主义建筑   摘要:通过阅读立体主义绘画代表人物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启发我们对解构主义建筑创作的思考,剖析解构主义建筑中真正被解构的元素,从而能够深入探讨解构主义建筑的思想根源、方法特征,对理解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形式、象征、创作的灵感带来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立体主义画派;相似性;分解;重组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44-03   1 前言   当阅读毕加索创作的立体主义绘画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解构主义建筑。立体主义绘画的破碎、解析、重组正是解构主义建筑的表现特质。两者创作手法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立体主义绘画通过抽象的二维画面向人们展现着多维空间世界,解构主义建筑则是直接将我们的多维空间抽象化表述。作为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学中的分支——解构主义建筑无疑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建筑现象之一。从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到现在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解构主义建筑争奇斗艳,解构主义建筑已经广为人熟知。它以奇异夸张的建筑形式——残缺、颠覆、散乱桀骜不驯的建筑性格冲击当代人的审美。人们很难用以往阅读理性建筑的方式去阅读解构主义建筑之美,建筑激起的内心震撼也仅仅是因外在惊奇形式所致。正如人们经历长久传统美学的熏陶下去接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一样,很难完全的看懂画家在一幅画中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旨意。而是要通过了解一幅画的创作背景来读懂立体主义绘画当中的表达画家的创作思想。通过艺术创作的相通性我们能从立体主义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解读解构主义建筑。正如勒·柯布西耶说他从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静物画中得到了关于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启发。   2 立体主义绘画   1908年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出现在法国,并逐渐成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立体主义艺术家追求对画面创作的反规则、反秩序、反传统,他们打破了画面原有的理性构图思维,追求拆解、破碎、重构等新的绘画逻辑。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个画面中会放置多个自己想要表达的角度,以此来表达事物最为完整的形象。他们打破西方传统绘画的透视法则所创造的三维空间错觉,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画面中的物体,使它们交错跌放,造成许多垂直与平行的直线及散乱的阴影效果。大面积夸张的使用同样色彩使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画面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诠释出所绘事物的不均衡性与解构性,相对于传统的绘画美学均衡和比例相宜,是一种全新突破的艺术风格,颠覆经典美学在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的形式。《亚维农的少女》(图1)是毕加索第一件分析立体主义绘画的作品。画面中五个神态迥异的裸女打破了拉斐尔逼真人物写实派绘画风格,强烈的形式意味的构图,原本正常的人体五官被他移位、变形。画面中间的两个裸女正面脸部却表现出侧面的鼻子。右下角的裸女面部与手被肢解交错相交。背景用大面积色块填充使画面空间感对比强烈。画面中的几何碎块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但毕加索通过块面的虚实变化,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从而使画面具有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斜躺的少女》(图2)更是一副彻头彻尾人体立体主义绘画的解构,从人体头部到人体四肢躯干,完全被画家分解为夸张的几何元素。它是又一次对写实派人物绘画的完全颠覆和解构,他用浓重的轮廓线勾勒出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强调椭圆形的乳房和曲折的四肢,用块状的结构组成扭曲的躯体;而五官则无法辨认,背景也只剩下简单的色块。人体被其抽象成简单,夸张的几何元素,但是从画面中不会感觉得到人物已经“死亡”,反而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捕捉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人物精神和称述的人物魅力。它是活灵活现展现在面前的一个人物肖像,能看懂她微笑的面部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   《格尔尼卡》(图3),这幅震撼世界画坛的作品,是毕加索在1937年4月26日,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后义愤填膺,源于自身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暴行的一种声讨,终于以此事为题创作的。初识这幅绘画作品的人,会有一种完全的摸不着头脑感觉,或是被其独特地艺术感召力所吸引。然而当了解画家创作的背景后内心就会油然而生别样的震撼感。这幅作品实际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政治性作品,“整幅壁画倾诉着人类的痛苦、惊恐、疯狂与抗争,描绘了一部关于二十世纪惨绝人寰的战争综合图像。”然而,这又是一幅显示了其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与政治的真实。众所周知,我们在《格尔尼卡》中见不到破败的城镇,狂轰滥炸的飞机,也没有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留存在画面中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形象符号。毕加索把一个悲惨的场景解构了,那些充满张力的可视形象表达了抗议,传播着令人悸动的人类情感,使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