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水沟西金多金属矿成矿因素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水沟西金多金属矿成矿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该矿区的地层、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分析,认为柴水沟西金多金属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后期改造型矿床。      关键词:柴水沟西金多金属矿构造控制岩浆活动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柴水沟西矿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北东约40km处,面积35.54km2。该矿区位于东昆仑晚加里东造山带的阿卡腾能山造山亚带。区内地层属柴达木西北缘地层小区。该区地处阿尔金山东段南坡,阿卡腾能山东南侧的柴水沟地区。区内山系总体呈北西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除山脊岩石裸露外,山间大滩、沟谷及山麓多有风成黄土及风成砂覆盖。区内海拔一般在3500~4000m,最高为4100m,比高为400~600m,属于中切割的残山区。   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3tn)、中侏罗统大煤沟组(J2dm)、第四系(Q)等。   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3tn)该套地层在预查区内由两套岩性组成,下部为碎屑岩组,岩性组合以浅灰绿色、灰紫色变砂岩(mss)为代表,其岩石特征为:岩石主要由基质和胶结物组成,基质一般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胶结物一般由硅质、钙质,及少量的岩石碎屑等组成。厚度在270—670m之间,岩石中局部有硅质岩脉、石英岩脉、闪长岩脉分布,局部具绿泥石化、硅化等蚀变现象。该套地层因受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石英脉发育普遍,石英脉主要沿地层层理面及小断裂、小褶皱充填,宽度由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石英脉局部有蚀变、矿化现象。另外,在该套地层中发育有多条挤压蚀变破碎带,带内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片理化现象明显,并且局部含矿性较好,探槽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预查区内该套地层中有多处金矿(化)点分布,含量最高为1.71g/t,说明该套地层内在寻找金多金属矿(化)体方面前景较好。上部为火山岩组,岩性组合以浅灰绿色安山岩(α)、火山凝灰岩为代表。其岩石特征为:岩石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含量5—10﹪,由斜长石、辉石、角闪石等矿物晶屑组成,粒径一般为0.5—1.5mm,最大2—3mm。基质85—95﹪,由玻璃质、隐晶质组成。本层岩石厚度在300—1000m之间,安山岩中见有大量的斜长花岗岩脉侵入,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局部变质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现象。预查区内该套地层位于阿克提断裂带附近,受断裂构造作用影响,该套地层内次级构造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一些断裂破碎带、小揉皱等构造特征,构造带内岩石具碎裂岩化、片理化等现象,并且蚀变程度较高,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高岭土化现象较为普遍,并且局部含矿性较好。通过这两年度工作成果显示,该蚀变破碎带中探槽11CTC07中Au含量为9.38g/t。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J2dm)该套地层在矿区东北部大面积出露,总体走向北东东向,主要由三套岩性组合组成,分别为砂质板岩、炭质板岩、砾岩。   第四系(Q)矿区东、南边缘及沟谷一带多分布有洪积、冲积的砂砾及风成沙土等堆积物。   1.2构造矿区内由于受区域断裂构造的影响,次一级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而且极为复杂,产状亦较紊乱,共发育有大小18条断裂,其中有两条区域性的大断裂通过矿区(编号为F5、F13)。这些断裂按照走向可大致分为北东东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性质以逆冲断层为主,受其影响,区内局部见成型的褶皱,但多被后期构造所破坏而不完整,并且在断裂构造发育部位见有许多褶曲及小揉皱。   1.2.1北东东向断裂 区内北东东向分布的断裂带有F1、F2、F3、F4、F5、F6、F7、F10、F11、F12、F13、F17。它们规模一般较大,出露长多在1.5km以上,最长可达6.5km,断裂带宽数十米—上百米,走向一般60°—80°,倾角约40°—65°左右,在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断层带内岩石比较破碎,可见断层泥和碎裂岩,局部见有断面擦痕和阶步,具压扭性特征。   其中F10、F11、F12断裂是F5、F13主断裂所形成的次级断裂,断裂位于矿区的西部,在F10、F11、F12断裂附近形成的一条挤压蚀变破碎带,宽约10-50m,走向长度2.4km左右,破碎带内岩石片理化比较发育,倾向多变,倾角一般60°—70°左右。具较强的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片理化、绿泥石化以及高岭土化等蚀变。通过这两年对矿区的预查工作,发现其与金及多金属矿化关系较为密切。   1.2.2东西向断裂 矿区内走向为东西向断裂有F9、F18。   F9断裂在矿区的西部,该断裂局部见有断面擦痕和阶步并且片理化发育。   F18 断裂在矿区的东南角,是华里西期的钾长花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