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闲情偶寄》:明清曲论集大成之作
一、初识经典
1.经典概貌
《闲情偶寄》是明清之际的戏曲理论家李渔的著作,全书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书中词曲、演习二部是李渔对自己戏曲理论的系统总结,后人将它们单独辑出,编为《李笠翁曲话》。其他部分,则囊括了饮食、养生、家居、园艺、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古代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
2.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祖籍浙江金华,生于江苏如皋,19岁因父亲去世,扶灵柩回到金华兰溪。他少年聪慧,读书刻苦,25岁中秀才,崇祯十二年(1639),29岁的李渔在乡试中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次赴试,当时的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李渔参加的是明代最后一次乡试,但途中因兵乱返回。此后不久,清兵攻陷金华,李渔避居故乡夏李村。清顺治八年(1651),李渔举家迁居杭州,大约也在这一时期,他改名李渔,取字笠鸿,号笠翁,以示不再求取功名之心。到杭州后,他“卖赋以糊其口”,所作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因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传奇作品,据说有十六种,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十种,即《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合称《李笠翁十种曲》。这十部传奇,讲的都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浓厚,深得当时观众的喜爱。其中的《风筝误》《怜香伴》等剧目,几经改编、移植,数百年来传演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活在京剧、昆曲等传统剧种的舞台上。
除了戏曲和小说的案头创作,李渔还是一位高超的戏剧导演和家班主人(明清许多文人蓄养戏曲演员,组建私人剧团,称为家班)。50岁以后,他对自己的家班演员悉心调教,带领他们在各地演出,很受欢迎;同时也因四方游历,结交了不少官员、文人,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清初的“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这是李渔一生事业和生活的鼎盛时期,他在南京营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园,除了演出,还印售图书,收入颇丰,《闲情偶寄》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和刊行的。
二、深入品评
《闲情偶寄》虽然以“闲情”为题,表面上是游戏之作,其实李渔自己很看重这部书。他在给当时的礼部尚书龚鼎孳的信中说,自己的才华“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所以才写了《闲情偶寄》,使自己的才华能够流传于世。书中除了前两部是作者的戏曲理论之外,其余部分所谈,虽然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但也常常由平常事物生发感慨,如以物喻人,借家事比喻国事等,流露出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志趣和理想。
李渔自幼有才名,又精通音律,带领家班在各地演出多年,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谓深通“场上之事”。因而他的戏曲理论不同于以往专论剧本创作的文人曲论,不但包括戏曲创作论,还包括表演论、导演论、鉴赏论(即观众接受)等,其中许多观点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精辟实用,影响深远,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一座高峰。
1. 讲究结构安排
李渔著作中谈论的“曲”,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明清传奇。明清传奇由宋元的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而来,有更为完整和严格的结构体式,故事情节也更丰富,一部传奇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三十到五十出,分数日演完。在这样一个宏大的体量中,如何处理情节发展、人物设置、语言风格、场次编排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剧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时的戏曲演出存在种种弊病,文人创作剧本,多追求词采典雅、音律和谐,而忽视舞台演出效果,因而李渔对剧本结构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的要求,就是要主题鲜明,线索严密,情节紧凑。这种要求即使在今天,对电视、电影和各类舞台剧的剧本创作,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注重内容选择
李渔在“结构”部分其实也谈了很多剧本内容的问题。古人所谓“结构”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结构”,“结”即串联,“构”即立意,结构二字,实际上包含了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两件事。李渔对戏剧作品内容的要求,包括“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几种。他所谓“戒讽刺”,不是不许使用讽刺手法,而是反对文人借剧作来泄愤(如在剧中丑化某人)。他认为剧作面对的是广大民众,因而具有教化功能,应该劝善诫恶,所以作者“务存忠厚之心”。这种理解,虽然与今天的文学和戏剧观念有所不同,但其中体现的作者对戏剧的社会作用及作家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是值得肯定的。“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都是就故事本身而言,既要不落俗套,又不能荒诞不经,新奇而又令人信服,才能吸引观众。
3. 追求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协调
在词曲部的“词采”“宾白”和“科诨”三部分,李渔着重讲了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