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以来武汉地区大学生校园诗歌研究
内容摘要:自新诗诞生以来,大学校园就成为大学生诗歌创作的试验场和根据地,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更是酝酿出轰动一时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一时“大学生诗派”诗人、诗作各领风骚。武汉作为新时期以来大学生诗歌的创作“重镇”之一,为当代大学生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话语场域。本文立足于对新时期以来武汉高校文学社团资料的搜集、梳理,首先阐释了武汉作为大学生校园诗歌创作发生外部环境所具备的地理文化资源优势,其次探讨了武汉高校教育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其三,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刊《摇篮》为例,从大学生诗歌与主流诗潮和大众流行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大学生诗歌的创作特色,指出武汉地区大学生诗歌的本地特色、大学生诗歌与主流诗潮的同步与错位态以及被大众流行文化渗透的趋势。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诗歌 武汉 《摇篮》
一.武汉地区大学生诗歌与“大武汉”
文学创作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以上无疑是创作的重要资源;同时,创作者经过陌生化的艺术加工亦能使其身处的社会与时代在文本中得到“另类”的“还原”或呈现,创造新鲜的审美经验。
武汉地区大学生诗歌与“大武汉”正是处于这样的互动关系之中,彰显出诗歌创作的地域性特色。一方面,武汉作为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创作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地理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生诗歌总于洒脱行文间呈现出一个诗意化的“大武汉”,充实并塑造着武汉的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
1.文化
武汉城由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武昌、近代中国的国际性大都市汉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三地合并组建而成,是楚辞烂漫、黄鹤飘逸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辛亥首义胜地,亦是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的现代化都市。
武汉城“雄霸”之气无出其右,毛泽东诗词如“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是其最佳注脚。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更以其汇聚五湖四海之势,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武汉”城市文化品格。孔庆东先生在《六到武汉》一文中就有如下观点:“楚文化是一种融会性很强的文化,武汉又恰好处在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上,因此武汉兼有东西南北的文化特色,这是武汉可以称‘大’的原因”,“远听满街在吵架,近看却是秋波频送,满面娇羞。汉正街玲琅满目都是水货,而江汉路的每块石头都在展示着精美。粗放中蕴蓄着精明,远看是秃鹫,近看是凤凰,这也许就是‘九头鸟’的神韵吧”。
2.地理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其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雄壮格局。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佳句,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长江、东湖等代表性自然景观早已成为武汉的城市地标,并深深内化到武汉学子的意识之中,形成“一江一城,城中有湖”的大地理观念。
在自然气候方面,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夏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稍凉湿润,中有漫长宜人的过渡性季节秋季。武汉市人爱秋天,武汉学子亦最爱秋天。
3.诗化的“大武汉”
武汉地区的大学生诗人在诗歌所塑造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亦不时提到“第二故乡”武汉的特色风土与物候,在心灵的深层经验参与下用诗意化的叙述再现“大武汉”气派。
例如,刘成亮《慈氏塔下的矮屋》(《摇篮》第16期,P59,1987年):“东湖、南湖的月影”,其中东湖、南湖都是武汉的著名湖区;张秀峰《江城早晨印象》(《摇篮》第16期,P74,1987年):“香辣辣的热干面和甜丝丝的欢喜坨/诱醒了黄鹤的梦”“渡轮一声长长的呵欠/决意要替晨曦冲开屏幕/电车公共车的轮子放着磁带/让三镇对昨晚的会议先甜蜜一阵”“大概是多喝了两碗桂花糊酒/黄鹤的脸颊渐渐浮起一轮完整的红晕”“《汉江早报》急匆匆奔向街头巷尾”“珞珈山关山桂子山/一班年轻人鸟瞰世界的琅读”“汉正街的鼎沸向路呀雾呀作了交接”,其中不仅提到了“黄鹤”、“三镇”、“汉正街”等武汉“地标性”的意象,还涉及到武汉市民“过早”(意即吃早饭)的传统食品热干面、欢喜坨,独特的交通工具渡轮,以及高校麇集的三个“山头”,摹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万琼兰《夏天的印记》(《摇篮》第46期,P52,2007年6月):“晃晃扭扭的走过街/咀嚼一碗黑色粘稠的热干面”,再次地道地刻画了武汉人“不羁”的过早场面。可见,“大武汉”的风土人情已在无意识中植入了大学生诗人的生活经验,并在其心灵的内视中渗诸笔端,流露出诗人对“大武汉”人洒脱的生活方式与多元包容的生活态度的认同与欣赏。
正如上文曾提到的,武汉“苦夏”,唯夏冬之间漫长的秋季凉爽宜人,因此,作为收获与凋敝时期的“秋”成为大学生诗歌中“长盛不衰”的经典意象。不仅有“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