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丢失到心灵庇护的重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仰的丢失到心灵庇护的重建   摘 要:菲利普·拉金的两首诗歌《被炸毁的石建教堂》和《去教堂》分别创作于诗人文学生涯的早期和成熟期。两首诗歌均以教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拉金对工业社会中人们缺乏信仰的担忧和焦虑,呼唤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保持崇高信仰和心灵的追求。与此同时,两首诗歌的创作风格迥异,这体现了诗人从标榜现代主义到崇尚英国性的回归。   关键词:菲利普·拉金 《被炸毁的石建教堂》 《去教堂》 教堂 英国性   当代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T.S.Eliot)之后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他深受英国民众爱戴,即使在其逝世二十年后仍然当选二战后最伟大的诗人并在五十年来最受欢迎诗人评选中位列第一,被誉为“无冕的桂冠诗人”。拉金早年的创作受到W.H.奥登、T.S.艾略特以及W.B.叶芝等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诗作中常采用自由体并加以晦涩的意象和复杂的隐喻。1945年,拉金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北方船》,但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之后,拉金摒弃了从前的创作方式,转而学习和吸收哈代诗歌的精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通过传统的英诗形式和以朴质英语、闲谈口语和粗俗俚语相结合的现代语言来表达诗人的哲思。孤独与自由、无可避免的衰老与对死亡的恐惧、爱的缺失与婚姻生活的无趣是拉金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拉金理解平凡人的需求,把自己对日常生活和人们细腻情感的观察,通过朴素的语言和传统的形式表达出来。   《被炸毁的石建教堂(A Stone Church Damaged by A Bomb)》(1943)和《上教堂(Church Going)》(1954)的创作时隔11年。仔细观察,这两首与教堂相关的诗歌都反应了相同的主题:虔诚信仰宗教的大势已去,丢失了信仰的人们要找寻心灵的庇护。显然,这两个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表现了二战后人们从信仰的丢失到心灵庇护的重建的心路历程。同时,两首诗歌的风格迥异,体现了诗人从标榜现代主义到崇尚英国性的回归。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诗歌,旨在为拉金作品研究提供新的阐释视角。   一、教堂初探:现代主义的探索实验   现代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三十年间是英国诗坛的一股强力的潮流,到了二战后才逐渐为其他派别所冲击。现代主义诗人不断地进行诗歌理论的探索。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强调艺术的价值和独立性,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现代主义对英国诗坛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艾略特、叶芝、奥登等。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提出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思想对英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叶芝则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象征主义,而象征可以被不断地更新深入讨论人生哲学问题。现代主义诗人认为通过他们的诗作可以进入一个比统计、科学归纳或常识能获知的更为真实的世界。他们甚至公开宣称他们的作品只是写给少数同他们一样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看的。现代主义常用的技巧之一是引文用典,例如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和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同时现代主义诗歌有很大的破格性、跳跃性、片段性和开放性。这些使得现代派的诗歌艰涩难懂(傅浩1998:22-24)。   《被炸毁的石建教堂》(以下简称《被》)创作于1943年拉金在牛津大学的求学期间,刊于《牛津诗集1942-1943》。拉金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叙述,采用当时艾略特和叶芝等人带领的自由体写作而成。时值英国陷入二战的泥淖,这首诗中被轰炸的教堂正是隐射1940--1941年间的德国对英国进行的大规模轰炸造成的生灵涂炭。这首诗歌不仅描写了教堂被轰炸后满目苍夷的惨状,还描写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人们对宗教的幻灭和信仰的丢失。《被》共有三节,前两节描述了一座被轰炸的石建教堂以及其周围环境。   在诗的开头作者便指出,在战前人们的宗教信仰如树根一样盘植于人的心智之中,并且“根植得比树根还深”。正如诗中描述的这座教堂给予人们庇护一样,宗教是人们心灵的皈依。就拉金而言,他在牛津求学期间正值二战白炽热化时期,他由于视力原因免于服役,却见证了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去无回的结局,也见证了德国轰炸英国时民不聊生的惨状。战争的爆发强烈地震撼和扭转了人们对宗教的看法,虔诚地向上帝祈求并不能保佑人们并带来安宁。“这个骗人又飞扬的信仰/四溅抛向空中”,战争就像一颗炸弹将宗教柔情虚假的面目炸碎。之后诗人书写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一个祈祷着死在乱石之中”,更为恐怖的是“不成形状的地上躺着已不成形状的死者”。可是,死者仍然“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直到死,这个祈祷者也仍然相信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在诗人看来,战争使人们意识到了宗教的欺骗性,个人已经无法从宗教中感到自己确有受到保佑的安全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