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景藩教授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总结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 陆为民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病情历经数载,反复不愈,痛苦不堪,如有食管的长期炎症、溃疡或Barrett食管,则有癌变可能。笔者师从全国中医脾胃病专家、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获益良多,现将徐老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总结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病因多端,症状不一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赵献可《医贯》指出:“咽系柔空,下接胃本”,“柔空”二字,确切地表述了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 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多端,徐老认为,大致归纳如下: 酒食填脘,胃降不及; 禀赋不足,体弱胃薄; 多药伤胃,升降失常; 忧患嗜欲,营泣卫除; 情志不畅,肝郁犯胃; 形瘦胃下,下管不利; 胆液逆胃,不随胃降; 腹大?厚,久坐少动; 肺失宣肃,胃气上逆; 妊娠后期,胎气上逆。 以上诸因,常有相兼。 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咽中不适,主要为痰气交阻。烧心,有灼热感,以气郁化热为多。嘈杂而得食即缓者属中虚,食后辄发者常由气郁于中,胃失和降或气郁化火所致。气郁可致疼痛、吞咽不利。 总之,本病初起以气病为主,气机郁滞,津液敷布失常,聚而成痰,肝郁气滞日久可化热,甚则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若痰、气、瘀交阻,则由噎而可致膈。 个别患者可有食管外表现,尤以咳嗽为多,此乃胃失和降,肺失宣肃,肺胃同病。 2 证分四型,据证施治 2.1 气郁证 主症:嗳气频多,以此为苦,兼有胸闷,反流,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或正常,情志不畅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尤著。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常用方:木香调气散(木香、丁香、蔻仁、砂仁)、吴氏新制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柿蒂、姜汁)、解郁合欢汤(合欢皮、柴胡、白芍、郁金、沉香、薄荷、茯神、橘饼)加减。 根据《素问》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上所列方中的薄荷、姜汁等正是辛散以宣通气郁之品。如因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还可佐以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养心。嗳气频多之症,一般可用和胃降逆之品,如橘皮、枳壳、刀豆壳、沉香、柿蒂、代赭石等。除汤剂外,可配用“磨饮法”,用沉香或刀豆子水磨服之,药末粉子细小,作用较好。不用沉香,亦可代以乌药、白檀香等。 2.2 痰气交阻证 主症: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反流,饮食觉噎。舌苔薄白,脉小滑。症状的发作与加重,常与情绪有关。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减。厚朴也可用花(厚朴花),并可加桔梗、枳壳、青皮或陈皮以调升降气机。 如有咽干而痛,咽弓充血者,去厚朴、紫苏,配加射干、挂金灯、金果榄等清热利咽。 2.3 肝胃郁热证 主症:嗳气多,食物反流,口干或兼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小弦或细数。 治法:清泄肝胃郁热而兼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方:如左金丸、大黄甘草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麦冬、枇杷叶、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等,加减应用。 口苦、反流味苦,胆热逆胃者,酌配青蒿、黄芩、海金沙、碧玉散等。胃热偏盛,大便干结者,配加大黄。 2.4 气滞血瘀证 病史较久,临床表现除气郁之证外,常伴见胸骨后刺痛,食少无力,舌质紫暗。治当行气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当归、生地、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桔梗)、解郁合欢汤化裁,此类患者主诉症状多且杂。宜随证加减,切勿偏执一方一法。 以上四类证候,常以气郁为先导,由气郁而致郁热、痰聚、血瘀。其病变程度则以气郁为轻,血瘀为重,尚有少数患者痰瘀互见,更应辨分主次,妥为调治。 3 治疗要点,润宣升降 3.1 润燥 尤在泾《金匮翼》曾提出“虚者润养,实者疏瀹”的治疗原则。凡阴液不足,食管失于濡润者,当用滋阴生津;营血亏虚者,并宜养血和营。如有气滞、热郁、痰阻或血瘀等,治法理气、清热、化痰、行瘀,均属疏瀹范畴。食管疾病经久不愈者,每多虚实兼夹,所以用润用燥必须妥为兼顾。如自觉食管部位灼热而兼嘈杂,甚则吞咽有干涩不利之感、口干、舌质红者,需用润剂,据证选用麦门冬、玉竹、生地、杏仁、白蜜等品,兼血虚者配用当归、白芍、枸杞子、首乌、桑椹子之类。润剂之中,还当酌加枳壳、川朴花、橘皮等微辛理气药物,俾气机调畅,胃得和降,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药效。 若证属气滞为主,宜疏理气机,行气化痰。可于上述方中加入白芍之酸柔、芦根之甘润,俾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润燥相合,改善症状尤为明显。若证属气滞食管有炎症或溃疡者,加入白及、山药、藕节等品,清润而兼护膜。 3.2 升降 对食物反流患者,在辨证基础上宜取辛、苦以降之,生姜、沉香、砂蔻仁、丁香、半夏、陈皮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辛味,大黄、黄连、厚朴等均具苦味。据证而配入解郁理气或行气活血之品,或配合针刺内关、天突,耳部埋针等,可提高治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