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点.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浅析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点 干虎程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它有着别的国家不曾拥有的优良的传 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要传播和发展,必定离不开媒体。进入 21 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互 联网、手机媒体、网络电视、个人博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哪些特点?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以及在今后的新媒体传播中,如何更好地 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这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阐 述在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播 负面影响 绪论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28 分,当中国汶川出现地震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信息传播快捷到了以秒计算的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震感。在地震刚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 地步,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和画面于一身的新媒体在信 是网友发布的这一报道;当传统媒体和救援队都无法进入灾 息传播中异军突起。新媒体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它的出现, 区时,互联网使身处灾区的网民变成了新闻记者;当地震发 以其独具的传播优势,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生之后,各大网站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捐款联系方式和账号。 尤其对于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大国来说,更是 这就是新媒体的传播不受限制的强烈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 具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有哪 统文化中“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一种发扬 些特点呢?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日趋成 与传承。 为主流传播媒体的时代,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呢? 三、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概况 当今社会中,MM、PLMM、 GG、 XX、斑竹、沙发、顶、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当广播出现时, 美眉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词汇横行,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语言 相对报纸它就是新媒体;当电视出现时,相对广播它又是一 特色:语言滥用。但是它却以我们最不乐见的方式出现在我 种新的表现形式。当今社会是一个高技术催生下媒介品种空 们面前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业里。 前繁荣发达的时代,网络、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 同以往的媒体争相迭起,后来人们把这些媒体统一称为“新 位,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一套自己的运用规则,脱离了语 媒体”。但是新媒体的概念,目前还是无法明确。 法规则的语言不仅会产生歧义、难以理解,而且还会像病毒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 菌一样感染整个文化系统,破坏文化的正常发展。然而在新 的传播。” 媒体语境下,语言和词汇的运用变得无章可循,别字、错字、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定义: 随处可见,乱造生字、乱用歧义似乎变成了一种时髦的举动,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长此以往,虽不至于“国将不国”,但对成长期青少年的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点 言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毕竟“他们是明天的太阳”, 所谓传统文化,即在长期的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