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孟子的诠释方法及其应用
李凯1
[摘要]从孟子“圣贤易地则皆然”的真知灼见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一种以
直觉为依托的诠释方法,这种诠释方法鲜明地展现在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及“知
人论世”说中。不仅如此,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方法及“知言”
说均可以被视之为诠释方法,而且其诸种诠释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可以被
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在诠释《诗》Ⅸ书》等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孟子普
遍运用了其诠释方法。
[关键词]圣贤易地则皆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知言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诠释方法。这种诠释方法完整地包
含于其“圣贤易地则皆然之说中。此说在《孟子·离娄下》中凡两见。一处
用以评价禹、稷、颜子,一处用以评价曾子、子思。前者见于下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日:“禹、
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
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
户可也。竹(《孟子·离娄下》)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
代,过着独善其身的生活。禹、稷、颜子所属的宏观历史背景不同,从而选择
了不同的出处进退之道,但孔子对他们都加以称赞。孟子指出,“禹、稷、颜子
易地则皆然,这就是说,一旦将禹、稷与颜子的时代背景互换,他们便会做出
类似于对方的行为。为什么圣贤在类似的境遇下会有类似的表现?孟子说,“禹、
I作者简介:李凯(1980一),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5级博士
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济南250100
375
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稷、颜回同道”。“圣贤易地则皆然之说又见于下文: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日:“无寓人于我室,
毁伤其薪木。竹寇退,则日:“修我墙屋,我将反。竹寇退,曾子反,左右曰:
“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日:“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
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日:“如仅去,君
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孟子·离娄下》)
曾子与子思在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做出了各自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举动,然而孟
子却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合乎道义的。曾子、子思的不同表现源于他们的不同境
遇,“寇至固然是他们所同样面临的突发事件,但“师与“父兄’’是曾子所
处的分位,“臣”与“微”是子思所处的分位,境遇不同,自然表现不同。孟子
在这里再次指出,“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曾子曾说:“辱若可避,避之而已;
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想必曾子处在子思的位置
上,也必定会做出守土赴难的抉择。关于“圣贤易地则皆然”的原因,孟子的说
法仍然是“曾子、子思同道”。据杨伯峻先生的注解,《孟子》一书中作为名词的
“道”共有三种含义:第一,孟子有特殊含义的哲学术语;第二,指一般的学术、
主张、技艺而言;第三,指方式方术而言。1这里的“道应当属于第一种情况,
指“仁义之道。《孟子》载:
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在孟子看来,仁义之道之所以能够“达之天下,是因为人人均具有天赋的良知、
良能。圣贤心同,故而理同,因此,“圣贤易地则皆然固然是由于他们同样践
行仁义之道,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禀赋了相同的良知。
良知是超验的,但并非隔绝的,它总要发挥其功用,即产生出具体的仁义
之道,展现为现实道德实践。良知的发用流行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