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和建构.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时至今日,有关道德自我的探索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在 现代研究领域更为引人注目。在多元社会中如何研究道德?研究自我同一性在道德心理学与 道德领域中具有什么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把自我同一性引入道德领域。 道德同一性,即道德自我同一性,或称道德自我认同感。在概念上道德同一性是个人如 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作为 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道德同一性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一种特殊的经验自我,涉及到个体对 “我是什么人?我愿意成为什么人?”的定位。研究道德同一性对今天人类个体如何思考自 身使自己成为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道德同一性的研究,获得了有关道 德同一性的重要发现,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整个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提出当代道德同一性的时代背景,并系统地梳理了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理论 及研究脉络。论文首先指出了当代青少年存在着道德自我认同和道德社会认同两重危机。在 研究脉络上,分析了道德同一性的思想来源,以及哈特和尤尼斯等人的道德同一性思想。在 相关理论上,文章对多学科的道德人格同一性作了理论回溯与分析,对道德自我与道德动机 的研究作了阐述。 论文第二部分系统阐明了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以及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背景。 首先探索了传统道德自我理论的发展轨迹,接着分析了布雷西的道德自我发展模型,认为道 德同一性是由自我同一性、道德责任判断和自我一致性组成。 论文第三部分为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首先在机制上分析了国外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形成 模型,基于这个模型,阐发了道德同一性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根据机制分析进行 实证上的验证分析。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国外青少年道德同一性进行问卷修订,从统 计结果看,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接着对目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 趋势作了探讨,认为青少年具有较为积极的道德自我同一性,其内在的道德自我比外显的道 德自我要好。第三,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 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 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 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在实证上还对青少年 献血者的道德同一性和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作了实证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青少年献血者 比普通青少年在道德同一性得分上要高。 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道德同一性的建构。文章提出了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和 社会建构观,指出了从道德理解、道德认同、道德信奉的建构路径,同时也阐明了社会服务 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作用。在教育上提出了在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 型和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建构。 关键词:道德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道德自我道德动机道德认同 英文摘要 Abstract:Theresearchto themoralselfhasneverbeen in explore stopped canthe been societiesuntilnow,andevenmorenoticeabie.Howmoralityexplored inthe the ofself affectsthedomainofmorality multi—society?Howstudy identity andmoral ofthedissertationistoaddself psychology?Onebeginninglogicalpoint tothemoraldomain. identity alsobecalledthesenseofmoral Moral moral can identity,namelyself—identity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