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及机理研究概况.doc
邱龙 “治未病”思想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及机理研究概况
【稿件要求】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yixue68@126.com 采编部:029
【关键词】 治未病;针灸疗法;中风;综述
中风病又称“卒中”、“仆击”、“偏枯”、“类中”等,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突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风发病虽急,但其形成与发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大多数中风患者在真正发病之前有长达若干月甚至几年的非健康“未病”状态。因此,及时洞察中风的“未病”状态,适时介入切实有效的防治,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有效地阻断其进一步向疾病方向的转化,是中风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内容之一。针灸预防中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笔者现将近年来的相关运用及研究综述如下。
1 文献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认为,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时会出现“未病的过渡状态”或疾病,中风发作前往往会有某些先兆症状出现。《素问·调经论》有“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多表现为头目眩晕,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认为这种先兆可能预示着3年之内的“已病”,“凡人如觉大拇指或次拇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之内必有中风之疾”。
针灸预防中风从先兆症状入手,治病之微,防病之渐。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认为通过针刺“耳前动脉”和“风府”穴可以防治中风。现在这种方法仍在延用,通常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刺,无中风先兆者,但属高危易感人群,则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刺预防。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下》中详细记载了艾灸预防中风的具体穴位、方法和时机:“初得风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还强调要重视先兆症状,坚持施灸,“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苟度朝夕,以致殒毙,戒之哉”。
其后,《黄帝明堂灸经》保存了不少已散佚的灸法专著内容,其“正人形第四”记载:“凡人未中时,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这段文字目前可以看作是最早用“瘢痕灸”预防中风的记载,论述较为详细,有先兆症状、施灸穴位、施灸壮数以及施灸后灸疮的保护法,为后世医家采用艾灸预防中风提供了借鉴。
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四·中风》又据中风之中脏和中腑的不同,分别提出预防之法:“灸风中腑……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废者,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百会、曲鬓、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共十三穴。灸风中脏……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张杲《医说》云:“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卷八·中风灸法》中收集了历代医家灸法之经验,他本人也因中风先兆而体验到灸法对中风的预防作用:“予自五月间,口眼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明确肯定了灸法预防中风的疗效。
清代吴亦鼎集历代著名灸家之大成,著成了《神灸经纶》,指出有中风先兆时可依次灸合谷、风市、昆仑、手三里、关元、丹田等穴。该书还记载了专门用于预防中风的穴位:风池、百会、曲池、合谷、肩髃、风市、足三里、绝骨、环跳。
灸治术在日本也颇为盛行。1932年,日本人吉原昭道所著《中风预防名灸》一书专门论述了“中风预防灸”的具体内容,有相关的适应证、禁忌症以及施灸的时间和穴位,其“中风预防灸”的穴位为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腰关、风市、足三里。
通过古文献研究,我们发现中风的预防多应用针灸方法,但针刺和艾灸相比,艾灸预防中风的文献内容更为丰富;在具体应用中,针刺多用于中风的既病防变方面,而正常机体的未病先防则多用灸法。是否因为艾灸在预防疾病的发生、病后防复及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更好的功效,临床及实验可进一步验证之。
2 临床研究
中风先兆在民间俗称为“风信儿”,往往预示着中风即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