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约-博——浅论中医传承战略与方法.pdfVIP

博-约-博——浅论中医传承战略与方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思路 博一约一博 ——浅论中医传承战略与方法 方松春黄素英王春艳王海丽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中医学历经了几千年,仍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因为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 的临床疗效,并依靠着中医学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得以流传并发展至今。由于中医学的文化属性、独 特品质,决定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性。学习和传承中医,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 医自身的特殊规律。学习如同战斗,不仅需要高超的战术,而且需要高明的战略。只有在战略正确 的前提下,战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对中医师承教育的系列研究,我们以为要师承名医,“先 博后约再博”是较好的学习战略。 所谓博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l临床基础;然后由博返约,跟名师,继承老师的特色,确 定自己的突破口:最后还要博采众长,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的学术水平,不断创新。 常说学习中医要有较高的悟性,师承名医更需要悟性,而悟性的基础则是广博的知识。 1广博知识——悟 1.1深厚文化底蕴 中医的特点是重具象的知觉和感悟。习医者应培养自己感觉事物的敏锐性、观察力。“医者意也” 是对名医悟性的高度概括。中医切脉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意会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领 悟的过程,具有意会知识属性的中医药学更适合于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师徒传承,使之领悟。而要 提高领悟能力,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要有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易学、 天文历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悟 性”。 例如上海妇科名医蔡小荪,出身儒医世家,自幼便习读诗文。家人常聘请清末的秀才、举人为 其家教,讲授国文、诗书。稍长,又聘中医名家讲习医学。平时喜武术、游泳、旅行、摄影,兴趣 颇为广泛。因为人文功底扎实,又熟读经典,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深刻,年甫弱冠即独立应诊,日诊 近百人,临床疗效显著。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裘沛然教授,精通文史之学,年逾九旬,仍手不释卷, 文思敏捷,笔耕不辍,新作迭出,是医文兼备的大家。 我们曾调查过的江苏的8位名医,有5位从13岁开始习读四书五经,经过3至5年的学习。奠 定了扎实的人文史学功底,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学习中医。同时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喜好,故一生与 经典为伴。博览群书,温故知新,勤于思考,笔耕不辍,终成当代名医。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道”。道在歧黄为“医道”,古代圣贤强调“以医入道”,以“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参悟的原则。所以说学习中医、传承中医不能局限于中医学理论自身,而必 须把视野扩展到中国文化史诸方面来认识。 1.2熟读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基础好,才承得起万丈 高楼。一位科学家指出:“在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剑达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 这话颇有道理。虽然一个人基础的奠定不是一次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在创造期反过头来加吲、填补, 但由于年轻时期脑生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个时期是打基础的黄金季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 瓜点豆。庄稼有农时,人才有学时。误了农时影响一季,误了学时影响一生。 凡名医都在年轻时下过人工夫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温热经纬》 等基础性的经典著作,做到耳熟能详,甚至背诵如流。中医世家出生的人,常常一开始就课以经典。 272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如上海名医石仰山说:“我父亲十分强调对中医经典原并的学习与体会,原汁原味地体会中医之道, 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经过别人编辑过的尔阿。”江西名医陈瑞春也说:“我对《伤寒论》由初读剑 深读,到灵活运用,经历40多年的艰辛耕耘。若要问我是如何治伤寒之学,那就是‘读伤寒、写伤 寒、用伤寒’。我初读《伤寒论》的年头,还是在家父身边的舶童,白天随诊,接待病人,抄写处方。 读书主要是早晨和晚上。早晨黎明即起,洗漱之后就端起书本,琅琅诵读,晚上则是挑灯夜读。40 个春秋,方摸索了一条读《伤寒论》的路子。概括地说是‘熟读、理解、运用’三者的结合。”陈老 在精读《伤寒》的基础上写伤寒,发表研究《伤寒论》的论文达90余篇,并著‘伤寒实践论》、‘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