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孔子-中和-观念之不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老子、孔子“中和’’观念之不同① 苏保华 摘要:“中和”范畴与“中和”观念并不仅仅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 “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对周 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就本体论层面而言,老子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 子强调社会伦理本体;在审美价值取向及审美判断上对两者进行比较,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 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老子和孔子的“中 和”观念构成了中国审美文化中儒道互补的基质。 关键词:中和;礼乐文化;善;绘事后素;见素抱朴 学界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儒道两家“中和观的相同之处。冯友兰先生曾指出: “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罾“受 道家的影响,使儒家的哲学,更进于高明底,是《易传》及《中庸》的作者。”固陈鼓应 先生也曾讲:“老、孔为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所以他们的思想有颇多相似处,例如: 一是守中的观点,二是以‘和’为贵的心态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④在冯友兰先生 看来,儒道两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有共同之处,而陈鼓应先生则补充说明,这种共同 性形成的原因乃来自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如果我们沿着两位先生的观点接着说,可以 引申出两个观点:(1)因为儒道两家原本有着相同、相通之处,所以才为儒道融合提供 了一种可能性;(2)儒道两家所继承的同一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具有原初的统一性和 凝聚力,这种统一性和凝聚力在中华民族曲折前行的步履中,成为支撑人心信念、规范 社会行为道德、区分善恶美丑的重要尺度。如果在两位先生的观点基础上反着说,则同 一文化传统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本身也是极其丰富的,“守中以及“和为贵”并不能代 表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全部。儒道两家代表了在社会、人生、伦理、审美诸多领域中所 呈现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向度,正因为有这种不同,儒道两家的思想才具有独特的存在价 值。综合接着说与反着说两方面的道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演进与思 想文化的发展既有总体性、有序性,也有阶段性和变异性。 儒道两家的“中和观念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诸子之前一些思想家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尧舜禹和商汤、文王几乎是不加区别的,尽管他们对“中和”所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魏晋玄学:日常生活转型与文学镜像重建研究一(编号:llBzwOl4) 阶段性成果. o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26页。 @冯友兰:‘贞元六书’(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766.767页。 @陈鼓应:‘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第35页。 318 作出的具体阐释并不相同,但与此同时,他们总是努力把自己的解释说成是上启尧舜下 及夏商周一脉相承、从未改变的思想观念。对此我在《先秦诸子之前“中和’’观考释》 一文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今天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和”是从尧 舜禹开始生成的所谓天地人三才和合的生命美学观或文化艺术精神,这种观点既违背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抹杀了春秋末年诸子争鸣的实际意义。 与其说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对于之前“中和”讨论的继承,毋宁说是由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呈现的现实状况所致。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 时代。单讲礼坏乐崩,其实未必就是坏事。一者,“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周代 礼乐本来就是士大夫专享的权利,与普通百姓没有多少关系:二者,礼坏乐崩属于王室 衰微、地方诸侯势力膨胀的伴生现象,同时出现的还有大量私田、佃农和商人,这些新 生事物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是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如管仲之“相地而衰征 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按照土地好坏分等收税,大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晋文公重 耳任用赵衰、狐偃,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弃债薄敛”,有力促进了晋国经济的 繁荣;孔子的弟子子贡通过经商“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 庭与之抗礼”,连司马迁都说:“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 彰者乎。”∞问题在于,王室衰微加剧了其对于国人的盘剥,如周厉王把原本属于公共使 用的山川林泽收归己有,后导致镐京之乱;礼坏乐崩则酝酿着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诸 侯争霸、弱肉强食导致庶民流离失所、命若悬丝,如楚庄王围攻宋都,城内居民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