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之“痰”的形成及特性.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一。。 一,%t 专题讲座 鼽。, j 论中医学之“痰刀的形成及特性 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1中医学所说的“痰”,是先后天多种因素,导致人体气化失常的产物.学者和 医家从五脏所属、病因病机.形色质地、痰结程度等不同视角认识“痰”,赋予“痰”不同 的名称,从而形成了有关“痰”的各种概念.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 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特性.研究这些特性的形成原理和临床特征,对于认识和理 解“痰”对人体的影响及致病特点,对于正确地诊断和有效地防治痰病,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医学;痰;形成;特性 中医学之“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为医家、学者 乃至大众所熟知。而对广义之“痰”的认识、把握和重视,还远远不能适应临床 痰病预防和诊疗的需求,有必要深入地研讨和交流。研讨和交流的目的,并非限 于一般概念层面的讨论和解释。更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有关广义之“痰’’ 的各种学说和诊疗方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中具有丰富的理 论与实践内涵,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优势和重要现实应用价值的学术宝藏,值得 系统而深入地全面发掘整理、提炼总结、揭示阐明,使之为现代养生、预防、治 疗所用。历代医家在诊治痰病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现代以 来,也有不少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笔者以讨论“中医学 之‘痰’的形成及特性为基础,拟分别就有关“痰’’的基础理论问题和临床诊 疗规律与法则等进行研讨。 1“痰”的涵义 ‘ 1.1广义之“痰’’ 所谓广义之“痰’’,是泛指气化失常而产生的、遍布周身内外的,具有广泛 致病性的代谢产物。广义之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 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基本特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古今医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痰”,赋予“痰’’各种各样的 名称。这些名称概念,对于把握“痰的特性和存在方式、病因特征,具有重要 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1.2狭义之一痰’’ 所谓狭义之“痰’’,是指产生于肺、胃,可经由口、鼻而排出体外的,具有 黏滞性的、呈混浊状的物质。所谓狭义之“痰’’,依然属于广义之“痰的范畴, 具有广义之“痰的一般特征。 2“痰的类别 2.1从五脏所属而言 以痰之五脏所属言之,在脾者,多名日湿痰;在肺者,多名日燥痰;又名气 痰;在肝者,多名日风痰;在心者,多名日热痰;在肾者,多名日寒痰。 2.2从病因病机而言 从“痰’’的成因及病机而言,如风痰、寒痰、冷痰、湿痰、热痰、火痰、郁 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等。 2.3从形色质地而言 从痰的形状而言,有痰核、痰包、流痰等;从痰的颜色而言,有白痰、红痰、 青痰、黑痰、黄痰等;从痰的质地而言,有稀痰、清痰、稠痰、胶痰、血痰、块 痰、柔痰、结核痰等。 2.4从痰结程度而言 从痰结的程度而言,有“新痰’’、“久痰”之说,更有“老痰、“顽痰”之论, 都是从“痰结之新久、轻重而言。所谓“老痰’’、“顽痰,有凝结胶固之义。 3“痰力的成因 3.1先天禀赋有痰 “痰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关。早在元代,王琏就已提出“素禀痰证、 “素抱痰疾’’之说,认为痰浊证与先天父母遗传有关。其云:“余自幼多病,莫 识其原。或偏头风、雷头风、太阳疼。自襁褓以来,遍尝头风药,其病转增。直 至出幼,诸证顿除,则为头眩目运,如坐舟车,精神慌惚,或口眼明动,眉棱耳 轮俱痒,或腮颔、四肢游风肿硬而似疼非疼,或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 毛烘热,色如锦斑,用尽风药而无效。……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 2 与生俱生也,当自为之计。(《泰定养生主论·卷之十四》)王琏还举“婴儿出腹, 啼声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识,忘形忘骸,无思无虑者,顿抱痰疾’’为据, 进一步论证“禀赋痰证’’之说,而且提出“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 同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