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人适天和与生态文明
姜鹏明
一、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
依据不同的视角和线索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神学
视觉认为历史是善与恶、上帝与撒旦的较量;以血缘族群为线索则认为历史是种
族之间的斗争史;心灵主义者认为历史就是理性与偏见、启蒙与蒙昧之间的较
。。。量;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分析人手导致把人类历史看作一部阶级斗争史,由此产生
”…7了人类社会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分析的视角和线索,似乎都局限在“人道”的范围内。再
追问下去,这些“历史”与人类文明的演化是什么关系呢?显然十分复杂!能
否有更简洁清晰的线索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老子式的简易智慧,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
当我们放大视野,会发现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身的
生存与发展。为了这个世代不息的目的,人类一直是在两对矛盾中前行:一是人
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儒家智慧把这一关乎人类社会发展
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人道”与“天道”,其最终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和谐,人自身
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人道,即人自身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与规律;天道,则是自然界物质运
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有人认为在人与自然之上的才是“天”,“天”控制着人
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也许在当代仍属于宗教的命题,本文暂不讨论。
二、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对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大体可分三种看法:
①任继愈:《老子译读》,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焦堑丝查里盘.
1.独立说。人道于天道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如西方笛卡儿代表的二元哲
学,中国的苟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中国传统文化的理
想是“万物并育而不向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人道中心说。人道可替代天道,借天道而扬人道,人道即天道,人替天
行道。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天即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
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侠天道而人用。
3.天人互动说。天道影响人道,人道也影响天道。如朱熹的“天即人,人
即天”,天人相即不离。
4.笔者提出第四种看法,即天道中心说。“人道”源自“天道”,天道并非
人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适应天则和谐,天不会理解人。人与天相即不离
(并不是天与人相即不离)。“道法自然”。因此是“人适天和”。这里,规定了
人道与天道的从属关系,单向通道。
那么,人道与天道关系的本质是什么?这取决于人与自然的最基本关系,即
物质的循环交流。①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或直接消费,或加工后消77夕勺
费。而自,然界按照其自身规律的变迁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由此产生了能够适
应这种环境并以某种相互依存方式生存的生物群,生物之问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从人类的角度看,人的生活规律、社会
环境无不取决于自然生态给予的生态环境。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自然生态有
包括但不限于四个基本规律(康孟勒BaT
不灭,自然趋向最可靠,取此失彼。②
这里有两个基本事实:
1.人只是众多生物群中的一个物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一些灵长类动物
不但有自己的社会、族群、组织,而且有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2.人类不可能改变生态定律以及自然法则。当人类违背自然法则会获得不
希望得到的结果。例如环境生态的破坏。
由此,人类中的圣贤与群体对这两个基本事实的体知,知与行的重合度,演
化出了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精神与物质形态。人类社会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
的态度、认识、行为和后果,人从自然界取得资源的态度、规模、归还方式的演
化过程,则依次产生了迄今为止三个形态的人类文明:自发生态文明、工业文
明、自觉生态文明。这些文明根本上是反映天人的不同关系,由此孕育了人类社
①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载《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
②杜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课程大纲(本科).pdf VIP
- 2024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GB 5016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docx VIP
- 某公司年产30万吨铸铁件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doc
- Yokogawa横河电机UT55A UT52A Digital Indicating Controller Operation Guide for Single-loop Control (for Detailed code model)使用说明书.pdf
- 选择估价方法—估价技术路线(房地产估价课件).pptx
- 2017款18上汽荣威e950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pdf.docx
- 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强条实施计划.docx VIP
- 丽江市检察机关招聘聘用制书记员笔试真题2023.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