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pdf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3):501-513
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 doi:10.38648.issn.0578·1752.2015.03.10
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
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
李 悦 ,郭李萍 ,谢立勇17黄树青 。,徐玉秀 ,赵 迅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沈阳 11016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目的】研究与探索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东北地区高产高效低碳农业
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不同农作管理措施能够影响土壤有机碳 (SOilorganiccarbon,SOC)的未
来变化,该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 (黑龙江省哈尔滨站点、吉林省公主岭站点、吉林省德惠站
点、辽宁省沈阳站点)的试验数据,用站点的实测作物产量和 SOC双标准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DAYCENT模
型调整的相关参数包括作物参数、耕作方式参数、施肥参数、收获参数和有机肥参数等,在对所选试验站点的长
期定位试验结果校验后,利用 已校验的各项参数,对模型模拟情况进行验证,发现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表明DAYCENT模型适用于这4个地区的作物产量和SOC模拟,可以较好地模拟SOC的动态变化。进而研究在未来
气候变化情景下 (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4.5,RCP4.5),用校验了的DAYCENT模型对这 4个
站点在 4种不同管理情景 (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免耕)下的soc变化情况进行模拟。【结果】模拟
结果显示,对于哈尔滨站点,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 (MNPK)在短时间内使 SOC升高较快,而从长远
来看,配施低量有机肥与单施用化肥对 SOC增加的斜率基本一致,但 由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 (MNPK)处理的初始
S0C含量高,其 SOC未来含量的绝对值也比较高;对于德惠站点,虽然短时间内,免耕处理 SOC低于常耕处理,
但长期看来,免耕更有利于增加SOC,其 SOC涨幅逐渐高于常耕处理,40年间相对增加了11.88%;公主岭站点有
机肥氮磷钾化肥配施和氮磷钾化肥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较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农田SOC;沈阳站点的未来有机碳模
拟发现,在单施化肥情况下,未来的42年内SOC呈略微下降趋势,相对降低2.83%,从长远看来,单施化肥并不
能使该地区 SOC增加,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等措施来提高该地区的农田 SOC。【结论】
DAYCENT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 的动态变化,模型适应性较强,同时DAYCENT模型可用于模
拟站点未来SOC的动态变化。在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管理方面,可通过合理的有机肥化肥配施、推广免耕和秸秆还
田技术来固定土壤碳,最终达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东北;管理措施;土壤有机碳;DAYCENT模型;气候变化
ModelingtheFutureChangesofSoilOrganicCarbonUnder
DifferentManagementPracticesinUpland
SoilsofNortheastChina
LIYue1GUO Li.ping2XIELi—yong ,HUANG Shu—qing1,3XU Yu.xiu ZHAO Xun1
, , ,
(1CollegeofAgronomy,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161;21nstituteof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Agriculture,ChineseAcadem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6例自制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pdf
- 9个鲜食蚕豆品种大棚栽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pdf
- ABI 7500与TL 988实时荧光PCR仪的性能评价.pdf
- Alpha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方法学的建立.pdf
- AML1-ETO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pdf
-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pdf
- CH3X(X=F,C1,Br,I)和nH20(n=1,2)反应的abinitio研究.pdf
- CT-MPR呼吸道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pdf
- CT及磁共振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分析.pdf
- DHAP胁迫对天山云杉种子萌发过程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