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及训练应关注人的发展
一
从今年全国十八套语文试题来看,作文命题思路依然延续最近几年的模式,缺少亮点,缺少突破,各方诟病的大陆作文命题诸如凌空蹈虚的“文艺腔”“禅意”和 “伪辩证”“伪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试题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命题上看得出,命题人的教育观依然是“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写作观得到了命题者的温情眷顾,但这种眷顾依然受制于前者。其实,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工具,也应该有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没有个体的健康发育,国家社会的目标很难得到落实,理性的自负会被个体的自由意志瓦解。作为命题者,不能不对教育问题有前瞻性的思考。
从教育观念来说,教育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作为高考命题也应该考虑人这个核心要素,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诸种关系,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和精神人,真正落实“立人”教育使命,应该是作文教学和考试的着力点。
从内容来看,全国十八套作文命题在考查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两个层面似乎用力过多,而在考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方面用力不足,不管是全国卷Ⅱ的“给动物喂食”还是北京的“老规矩”,也不管是安徽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还是广西的“老王生病”等等,似乎都在这两个层面兜圈子,不知道是无意还是“选择性失明”。虽然多家考题给出了“角度自选”的要求,但长期在二元话语系统中浸淫太久的学生内心都很清楚,角度基本都定好了,只能写这个社会文化教给他的东西,其实还是“他选”,是社会性选择,就是试题再鼓励他如何“展示自我”,内心的恐惧还是压迫得他们不敢造次。
其实人性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只在社会性方面着力,容易掏空学生的自我,尤其在一个长期的封闭或半封闭社会中,其人性往往会打上这个社会的印记。如果我们的作文命题过多地沉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那么学生的作文依然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宏大抒情或道德叙事最容易成为排拒个体的非自由语境下作文的主旋律。
从形式层面来看,全国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依然占到近乎三分之二的比例。这种考查方式近些年比较流行,据说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和套写,但新课标Ⅰ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北卷和福建卷在审题立意上表现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考生如果借鉴过去的一些高考优秀作文套写都可以应对。
从字数要求上,新课标I、山东、辽宁均无字数限制;北京、江西考卷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余下13道考题均为字数不少于800字。
从文体限制来看,安徽、江苏、重庆还是限制诗歌,湖南、江西二省考题要求记叙或议论文,其它都是文体不限。
从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以及写作要求来看,虽然有18套试题,在具体题目上似乎有些不同,但仔细分析,命题体现出的教育观还是同质化的,命题思路基本一致,这和教育的垄断局面也是同构对应的。
几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命题到话题再到材料,似乎很难再玩出什么新花样了,限于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又不能大胆向异邦学习,只能这样子了,也怨不得命题人。
具体来说,全国的新课标Ⅰ还是比较有创意的,它似乎有意把近些年流行的“寓意类”和“时评类”写作结合到一起,命题比较开放,和20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双赢的智慧”有交集,而且暗合了“制度改革”这个社会热点,让考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入笔。
全国新课标II要求就“给动物喂食与觅食能力”展开对“理性之爱”的思考,如果学生从批判的角度写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就是圈养和喂食,让学生丧失了独立谋生的能力不知道会怎么评判。
北京卷“老规矩”,让考生思考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说说对老规矩的看法,它是不是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但如果学生写“潜规则”与“打江山坐江山也老规矩”怎么办?
上海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考“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海派语文一贯的超前和底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让我想到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这个题目内在有一个悖论,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本身就不自由,隐含着一种“你可以选择自由的道路,但你无法自由”的困境。就像某个网友说的:“你来参加高考题目怎么答随你,你是自由的,但是你不得不参加这次高考,所以你是不自由的。”学生必须选择命题人设计的二元对立思维,不能选择“我也可以选择逃离这片沙漠”,这种不能选择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伪自由”。
其他的,山东卷与1990年的高考作文“花与刺”类似;浙江的“门与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依然是一个狭窄的通道;江苏卷让学生面对青春,思考生命,切口较小,容易写成汪国真式的空洞抒情或于丹式的心灵鸡汤;四川高考作文题目――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个题出得比较有力,关键是,学生经过长期的犬儒化训练之后,敢不敢放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