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颅底影像学表现与放射野上界设计探讨.pdfVIP

鼻咽癌的颅底影像学表现与放射野上界设计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放射肿瘤暨综合治疗学术研讨会中华放射肿瘤学分会规范放射治疗研讨会(西北区)论文汇编 骨,其次是肺、肝,因此如何提高初治患者的疗效显得非常重要。同步放化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不 可避免引起急性放射反应和远期并发症,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局部或全身器官造成损害。放疗 和化疗的协同、叠加作用或化疗的增敏作用,可能加重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本组调强放射治疗辽河PF方案的同步化疗 资料显示:同期放化疗组没有增加口腔黏膜炎和明显的骨髓抑制,有7例II、III度骨髓抑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 注射后治愈。但化疗增加了胃肠道反应,给予止吐药治疗治愈。在本组资料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放化同步治疗的协同作 用,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在放射治疗初期既有明显的消退,及时的修定放射治疗计划并在疗程中多次修改调整GTV的范围 对减少高剂量区域,减轻副反应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整个鼻咽癌放化同步治疗期间对计划做几次调整最为经济合理,靶 区范围的缩小是否对局部控制率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鼻咽癌的颅底影像学表现与放射野上界设计探讨 王捷朗锦义彭瑛李肪文浩王静波(指导)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一.目的:通过鼻咽癌患者CT(包括冠状位)、MRI等影像学检查,详细判读影响学资料中包含的信息细节,探讨鼻 咽癌患者放射治疗野上界(或GTv)的合理设计。 二.材料与方法: 6例,T2N0—3MO25例,T3N0-3M026例,T4N0-3M09例,(均为UICC分期)。 年龄21~82岁,中位年龄47.5岁;TIN0—3MO 7204 入组病人常规进行鼻咽靶区全程超分割放疗,计靶区DT Gy,颈部淋巴结区常规分割放疗,其中,N2以上病例病人 加用5一Fu+DDP或IFO+DDP方案化疗3~4周期。 在治疗前、鼻咽靶区治疗DT52Gy及治疗后三个月,常规摄取鼻咽横位、冠状位增强CT片(部分病人加摄MRI片),由 o 2~3位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年资医师,按相同判读标准采取双盲法读片并记录读片结果(表1 三.结果: 1.全组病人治疗后生存率、局控率、复发率等,将另文讨论; 2.66例病人放疗前、中、后CT(MRI)读片结果及颅神经症状、体征见表l,可见,“rl3”病人中,≥1/3存在肿瘤“颅内受侵”, “T4”病人100%“颅内受侵”;4例病人常规横位cT扫描未见“颅内受侵”而加做冠状位扫描后提示肿瘤“颅内受侵”; 3.出现“颅内受侵”征象的9例中,1,3无明显颅神经受侵症状、体征。 四.讨论: 1.鼻咽癌病人,因其肿瘤发生的解剖位置特殊,其鼻咽顶壁即为颅底,其间遍布众多神经、血管人颅通道、鼻咽腔附近 众多副鼻窦也与颅底骨质相邻或其窦壁直接即为颅底骨质; 2.硬脑膜的结构在解剖上可分为二层:外层为颅骨内板的骨膜层,为纤维组织,紧、韧而富有弹性,在颅底部位与骨皮 质粘连紧密;内层由一层间皮层(mesothetuim)组织包围,保护脑组织。 一般硬脑膜的内、外二层紧密粘连,但在颅底部位,此二层之间有许多微小静脉丛和腔隙散处,二层可以分离,有时分 离之间可成静脉窦,例如“海绵窦”; 在解剖上,颅底诸孔(如棘孔、卵圆孔)的骨膜即为硬脑膜外层,颅底诸孔内的神经鞘可以是硬脑膜的内层,神经周围可 以有交感神经纤维网存在,同时,鼻咽顶壁区的黏膜下组织和颅底骨膜的粘连不很紧密,骨膜和颅底诸孔的硬脑膜连成一 片,颅底区的蛛网膜下腔较颅顶区的蛛网膜下腔为宽; 3.因以上解剖特殊,硬脑膜组织结构较为坚韧,肿瘤突破不易,故临床上(影像上) 所见所谓肿瘤“侵犯颅内”,实际上大部分肿瘤并未入颅,而仅侵犯颅底及相邻解剖结构或推挤硬脑膜,在影像上形成 100 西部放射肿瘤暨综合治疗学术研讨会中华放射肿瘤学分会规范放射治疗研讨会(西北区)论文汇编 “汉坟征”,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 4.肿瘤“侵犯颅内”的途径,根据我科读片观察总结,大致存在以下5条主要途径:①直接破坏颅底骨质(部分为肿瘤 压迫性坏死)而进入海绵窦;②肿瘤进入蝶窦,破坏窦壁而进入海绵窦;③肿瘤经破裂孔进入海绵窦;④肿瘤经颈内动、静脉 孔进入海绵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