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仪对医师诊脉信息认识问题的探讨.pdfVIP

脉象仪对医师诊脉信息认识问题的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双尺脉沉细、细弱、沉数、滑数、沉弦等脉象图可以诊出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下焦湿热 证。 (6)双关对比脉象图h。之差1倍,’可以诊出脑供血不全证。 我们应用脉象图分辨一些相兼脉象是客观准确的,并提示临床病证诊断也是确切的,临床复合 率为71.1%。上述寸、关、尺相兼脉象图诊断心、肺、肝、胃、肾病证,虽经一些临床证实,但仍 需更加深入、广泛的医疗实践,不断阐释脉证相关规律性及其机理,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一点贡献。 多谢指正。 参考文献 Eli孟如.金匮要略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f2]李永光等.现代脉象诊断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第1版 [3]严惠芳.中医诊法研究.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4]张仲景撰,上海中医学院校注.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第l版 [5]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6]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7]黄世林.中医脉象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第1版 [8]秦伯未.金匮要略简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第1版 脉象仪对医师诊脉信息认识问题的探讨 李乃民’刘珊’张冬雨2郭关丽2许超2 【1解放军第211医院,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为了探寻脉诊仪对医师诊脉信息识别是否正确,以不断纠正脉象仪研制过程中所存在 的问题,提高脉象仪临床使用率.本文将脉象仪与有脉诊经验医师诊脉结果相对照,初步发现了脉 诊仪检测脉象是优点和需注意改进的不足点,提出了脉象研究任务虽然复杂而艰巨,但若认真遵循 脉诊研究规律与原则,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关键词】脉诊研究;脉象仪研究;四诊客观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为实现我国传统中医脉衣客观化,先后研制 出多种传感形式的脉象仪。但由于脉研究过程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目前仍没有一种被公 认行之有效的脉象仪在临床中普及应用,其原因较多。本文就脉象仪对医师诊脉信息的识别问题进 行了观察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观察组情况 尔滨市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消化内科和肾内科住院患者。其中胃十二指肠疾病54例,包括有糜烂性 胃炎、疣状胃炎、胃息肉、十指肠炎及溃疡、胃下垂等。肾病39例,包括有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等。9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按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23例,占24.46%;肝胃不和证13例,占 106 中国·云南·丽江(2008年7月)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陷证6例,占6.38%:脾气虚证5例,占5.31%。35例肾病,按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阴虚证14例, 5.12%。全部病人均经相关仪器及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且疾病为独立存在,不伴其它脏腑器官明显 疾病者。受检病人近无感冒、发烧,检前夜无失眠,精神、神志状态稳定,检时无肢体输液。并均 于上午9时至11时,下午2时至5时进行诊脉及脉诊仪检测。 1.2对照组情况 随机选取哈尔滨市解放军第211医院消化内科和肾内科住院病人20例,其中胃、十二指肠疾病 10例,肾病10例。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41.26岁。中医证型分类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别。检查 方法为应用脉象仪检测脉象,不进行医师脉诊检查。按脉象仪常规操作进行脉象检测,获取结果后 再由有脉诊经验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所获结果相对照,获取二者对比符合率。 2检测方法及仪器 2.1诊脉方法 进行脉象仪检测脉象前,首先由具有掌握中医脉诊各种脉象表象的有确切脉诊临床经验的中西 医结合医师,为病人按中医三部九候法诊脉。本组病人均采用卧位式(医生坐位),待医师识别清楚 病人左、右手脉象信息后,再由负责脉象仪检测的博士生按照医师方法诊脉(2名研究生以序进行 诊脉),待研究生取得与医师相同的脉象信息结论后,开始为病人用脉象仪检测脉象。 2.2所用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组所用脉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体医学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室所研发的复合压力式传感器脉象 仪。该脉象仪已经近十年时间,在临床中反复实验、校正,具备目前国内同类脉象仪脉象检测水准。 采集脉象时,由两人同时操作,互相纠正,传感器置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