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一、广东省概况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概况 1
(三)社会经济条件 8
(四)广东省土壤条件 10
二、分等工作对象 17
三、分等的技术依据 17
四、分等的技术方法和程序 17
五、分等基础图件的制作与确定 20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与确定 20
(二)土壤类型图的制作与确定 21
六、基础资料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 22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
(二)外业补充调查 34
七、农用地分等过程 39
(一)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39
(二)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42
(三)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的确定 43
(四)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49
(五)分等单元划分 50
(六)分等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七)评价因素的获取及其分布 53
(八)编制分等因素记分规则表 68
(九)评价因素处理方法 73
(十)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73
(十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76
(十二)土地利用系数计算与等值区的划分 85
(十三)农用地利用等别的确定 95
(十四)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与等值区的划分 105
(十五)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确定 112
八、分等成果的检验 121
九、省级成果汇总 124
(一)项目概述 124
(二)汇总方法与方案设计 125
(三)汇总技术流程 127
(四)分等参数的省级控制与平衡调整 127
(五)检查整理县级分等成果 128
(六)基础图件的准备 129
(七)基础数据的准备 130
(八)市级分等汇总 131
(九)省级分等汇总 135
(十)汇总成果自检与精度分析 139
十、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等别描述 141
(一)利用等三等地描述 141
(二)利用等四等地描述 143
(三)利用等五等地描述 146
(四)利用等六等地描述 150
(五)利用等七等地描述 153
(六)利用等八等地描述 156
(七)利用等九等地描述 160
(八)利用等十等地描述 163
(九)利用等十一等地描述 166
(十)利用等十二等地描述 170
(十一)利用等十三等地描述 173
(十二)利用等十四等地描述 175
(十三)利用等十五等地描述 177
十一、省级汇总数据库建设 178
(一)数据库的内容 178
(二)数据库标准 179
(三)属性表字段的标准化 179
(四)数据库命名规则 183
(五)建库规则 183
十二、省级汇总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84
(一)系统目标 184
(二) 编程设计规范和参考资料 184
(三)系统环境设计 185
(四)系统的总体结构 185
(五)程序功能说明 186
十三、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 193
(一)数据转换问题 193
(二)边界问题 194
(三)分等单元链接问题 195
(四)分等评价因素的问题 196
附件一、广东省佛冈县农用地分等自查报告 197
附件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检查预检办法 235
附件三、广东省梅州市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检 252
附图: 262
1、广东省土壤类型图
2、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图
3、广东省地面坡度图
4、广东省土壤质地图
5、广东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图
6、广东省二级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7、广东省二级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8、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9、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10、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图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
一、广东省概况
(一)地理位置
广东简称“粤”,是中国大陆最南部的省份,毗邻港澳,1′,东经109°41′~117°20′之间,南北直距离约800公里,东西直距离约1000公里。全省陆地面积17.826万平方公里,省会广州境内、韩江三角洲临浩瀚无际的大海,背负雄峻的南岭山脉,此外还具有奇丽的“丹霞地貌”,这些使得广东省拥有“绿水丹崖”的秀丽景色。700—1000米,个别山峰可达1500米以上,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第二列以北江为界,分为东西两翼,西翼为大东山,一般海拔800-1100米,个别山峰可达1500-1902米,广东省的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即在此列的西北端,东翼,从南雄盆地的南部,由东北到西南至韶关的乌石、大坑口附近,与西翼山地相会,一般海拔在500-1100米,个别山峰可达1100-1400米;第三列由北江分为东西两翼,西翼自连县至英德横石一带,呈西北—东走向,东翼自九连山走向南至横石,与西翼相会,一般海拔700-1000米,个别山峰可达1200-1591米。
粤东山地具有平行相间排列的特点,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东一条为莲花山一阴那山山地,海拔达1000米以上的不多,山峰海拔较高的有铜鼓嶂(海拔1569米)、鸿图嶂(海拔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