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8年怎样写宫廷诗:形式、诗体及题材.docVIP

在708年怎样写宫廷诗:形式、诗体及题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708年怎样写宫廷诗:形式、诗体及题材   海外汉学家小传   宇文所安(1946~ ),原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在宫廷诗中,对偶句是诗体的兴趣中心。“对属能”是迅速作诗的首要必备条件,一旦掌握了这一技巧,朝臣们就能很快地写出中间部分,把精力用来写出精巧的结尾。运用这一技巧只需技术性地修正对偶,创造能力是难于用在对偶中的,并且是超越法则的。   许多重要的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在韵律上运用对句法,但从未像中国文学这样严肃地将其复杂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在早期的文章中,对偶被用来加强类比争论的模糊逻辑。对偶适合中国人对平衡和对称的喜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确实以自然界的两两对称论证了对偶的合理: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刘勰自己写的是漂亮的骈文体。他不仅以自然的两两对称比拟对偶,而且还运用了另一个更微妙的论点阐述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高”和“下”的观念一样,一切事物只能在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中得到解释,它们在同一时刻既是不同的,又是相应的。对偶句的两句诗分别强调对方同和异的方面,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了景象。   这种复杂的对偶理论对于诗人们来说,远不如实际的对偶练习重要。刘勰自己设置了一个四重的对偶分类:(1)语词,(2)历史或神话典故,(3)直接,(4)相反。前面谈到,上官仪被认为提出了六重和八重的分类系统。但这些练习规则都是总结出来的,而对偶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产生了各种习惯,如“天”与“地”相配,描写山景的诗句与描写水景的诗句相对。因此,如果诗人仅仅要求技巧上“准确”,许多现成的对偶都是可用的,一个五言描写句实际上是为另一句配对而写。   在五言诗发展的初期,对偶通常不过是形式上的手法,如《咏怀》之一第二联: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由于两句诗中的相应词语对得不工,后来的批评家可能不承认这种句法的对应是“真正”的对偶,但它对对偶的推动是明显的。明月和清风是阮籍从“秋天模式”中抽出的现成要素,但二者不能相互说明,所以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下一联的孤鸿也是“秋天模式”的一部分,这一联的对偶较复杂,两句诗中相应词语的联系更接近于后来所谓“真正”的对偶。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清高的孤鸿与普通的鸟相对。既然是夜晚,这些鸟本来应该栖息了,但仿佛是过路鸿雁的叫声惊动了它们,使它们意识到秋天及移栖时间的到来。这一切都与诗人自己的不安情绪相应。在一定范围内,对偶句一联之间的较复杂联系,基于同类相配的技巧要求。“薄帷”与“清风”的相对并不属于同一范围,不能提供像“孤鸿”与“翔鸟”的相对那样清晰的相互解释。   对偶变得越复杂,就越需要读者来完成省略的部分,解释隐蔽的联系。对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读诗方法,即从景物的相互对应中找出相同和差异。在前引上官仪的诗中,我们读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虹桥”一语本身无法做出明确的解释,上官仪所描写的可能是一道似桥的虹,也可能是一座似虹的桥。这一疑问逗留在读者的脑海中,直到他读了“凤台”一语,才恍然大悟:“凤台”要求对联的第一句所写的是真正的桥。从“是虹还是桥”到“是桥”的转换,是一个伴随着对句的主要进展而直观呈现的过程。从这一具有双重联系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推知,每句诗都是含蓄的条件结构:由于雨过天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虹桥耸立在暮色中;由于花从树上纷纷飘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凤台呈现出春天气象。两句诗中的其他要素放在一起,有时仅表现“春天傍晚”,有时要复杂些,如同我们将雨和落花联系起来,两者既可以表示运动的起因,也可以表示平行的运动。   宋之问有一首《陆浑山庄》,是他最好的诗之一。中间二联可作为创造能力在对偶中的作用的范例:   源水看花入,   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   山鸟自呼名。   宋之问此处的音调格式是可接受的变格。这两联可以译为:由于看花,我进入水的源头;为了采药,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山野的人们打招呼,交换姓氏;但山鸟却呼叫它们自己的名字。对偶对中国诗歌的语言有两个最重要的贡献:其一是使句法实验成为可能,其二是使词类转换便利,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使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都可以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而自由转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