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 187 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I】。体质不同,对各种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不同,其发病类型、 证候演变也不同。就骨质疏松症而言,结合体质.认真研究和掌握这些证候演变规律,有助于深刻 认识骨质疏松症的本质,提高其预防和诊治水平。 l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刺激强度,也取决于不同的人对致病因素反应的不 同程度。如《灵枢·论痛》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薄厚,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说明体质差异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之多,不独杂病,伤寒亦然”,表明体 质不同,其所患疾病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体质的类型与证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体质因素制约着证 候的转归和传化。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研究的深入开展,出现了多种体质分类方法。其中根据人体 阴阳、气血、燥湿、虚实等方面相对多寡不同之状态等综合因素,将体质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 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咣质等六种类型【21,较为简便易行,切合实际。这六种类型除正常质外, 其余五种均反映了人体不同程度的阴阳、气血、津液、脏腑功能、抗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成为各 种疾病发生、证型变化的内在依据。 2骨质疏松症常见证候及其演变规律 2.1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 骨质疏松症当属于中医骨痿、腰痛、骨痹等病证。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生 髓,髓养骨。《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阐明了骨随肾气 盛衰而坚脆的规律。现代研究发现,肾虚时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引 起成骨功能下降,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骨组织结构改变,形成骨质疏松症。表明肾虚是骨 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饮食五味对骨发育有重要影响,而脾主运化,且与物质代谢等密切相关,脾 虚可直接造成钙、磷等与骨量相关的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等;肝肾精血同源,肝失调达,藏血不足, 进而导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不荣而痛”,促发骨质疏松症。由于正气不足,血行无力,寒湿极 易凝滞于关节筋骨,痹阻经脉,进一步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进而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 不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导致钙吸收不良,骨形成受到抑制,促使骨质疏松无力更一步加重,甚 至骨折。由此得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理特点可概括为以肾虚髓亏为本,涉及肝脾功能失调以及血 瘀为标的主要病理变化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性别的肾虚证发生率逐渐升高,人体骨骼中骨矿含量逐渐减少, 骨密度逐渐降低,说明肾的盛衰和骨矿含量密切相判31,肾虚与否决定了骨质疏松症是否发生及其 病情轻重。 2.2骨质疏松癌常见证候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虽为肾虚髓亏,但由于体质的差异,同为肾虚,可因不同个体的阴阳偏 盛偏衰、气化功能及其对各种病理因素的反应性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性质的肾虚状态及其证候。如因 体质不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表现出不同的肾虚证候,其雌激素受体基因RFLPs与中医辨证分型肾 阳虚证、肾阴虚证和阴阳俱虚证有~定的相关性【4J。为体质与骨质疏松症证候的相关性提供了一定 的内在依据。根据该病的基本病理特点,结合国内研究文献报道,归纳其基本证候为肾虚(肾精气 亏虚、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以及瘀血阻络证等。 肾精气亏虚证:多见于正常质者,属机体自然衰老,虽肾中精气渐耗,但大都无明显的阴阳之 偏盛偏衰而表现为肾气虚证,且病情较轻。临床表现以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兼疲乏无力 等精气不足症状为主。 脾肾阳虚证:多见于腻滞质者,其素体痰湿较重,湿久伤阳,气化不利,及至老年,由脾及肾, 阳气渐耗;此证也多见于迟冷质、倦咣质者,其素体气化动力不足,及至年老则消耗肾之阳气而呈 肾阳虚或脾肾阳虚证候。临床表现以腰背冷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或食少腹胀兼畏寒肢冷,舌 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症状为主。 188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 肝肾阴虚证:多见于燥红质者,其素体阴虚多火,由肝及肾,及至年老,则真阴耗损,虚火上 浮而呈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证候。临床表现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兼潮热、舌红脉细数等阴 虚症状。 瘀血阻络证:多见于晦涩质者,其往往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且易为情志所伤而致气滞血 瘀,形成瘀血阻络证。及至年老,元气渐耗,气虚运血无力,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