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浮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探讨.pdfVIP

《黄帝内经·素问》浮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誓槲蝌槲阱㈣糍议馏丈集 《黄帝内经·素问》浮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探讨 于晓飞 王天芳 薛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北京100029) 摘要:通过检索、分析、归纳《内经》中关于浮脉的描述,发现《内经》中还没有形成具有 独立内涵的、特定的浮脉,“浮…‘毛”是描述脉象的形容词,初步具有了轻浮和缓的 含义,不完全等同于后世所言之“浮脉”,奠定了后世构建浮脉名称和脉象特征的基础。 浮脉为阳脉,与沉脉相反,有生理、病理之分,生理性浮脉与肺脏、秋季相应;病理性 浮脉虽见于诸多病症,究其脉机,与阳气变化、气机浮越关系密切,可能主表证。自 《黄帝内经》始,中医脉诊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独取寸口为主的诊脉方 法。中医诊断教材中28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叉是现今脉诊的主要内容。其中一些脉 象特征和临床意义与·临床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进一步规范脉诊,有必要追溯古人的论述。 本文拟通过捡索、分析、归纳《内经》中关于浮脉描述,为今后脉诊的规范化研究提 供一定的依据。 1浮脉的脉象特征 Ⅸ素问》中有两处明确描述了“浮”的特征,分别是在K-K,机真脏论篇》和《脉要精微论篇》。 “浮”在这两处都是用以描述常脉的特征,而非作为后世之病浮脉使用。 1.1浮脉 1.1.1秋平脉 《玉机真脏论篇》将“浮”作为秋脉的特征:“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日:秋脉者,肺也, 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如”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像,如同”解。“浮”,或注解为浮脉…;或为形容词, 用以描述秋脉的特征。无论是浮脉还是形容词都是要说明秋常脉带有“浮”的形象,具体表现为“轻 虚以浮,来急去散”。 同样是形容秋常脉,{(脉要精徽论篇》日“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另外,“秋脉者,肺也”, 肺平脉表现如何呢?《平人气象论篇》日“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这三处 描述虽不同,但义同,具体分析如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厌,笮也”,即压的意思;“聂,附耳私小语也”。《康熙字典》中“聂” 为“木叶动貌”。《汉典》【21中,“聂聂”是指“轻小,轻虚平和的样子”。通过字义分析,厌厌 聂聂的意思是压下去感到轻虚平和,形容脉象即应指轻浮和缓之意。“如落榆荚”是以比喻的 手法形容脉来轻浮和缓,如榆荚在空中下落之姿,正如张介宾忙j言“如落榆荚,轻浮和缓貌”。 怎样理解秋天脉“浮”呢?秋季,金气收降、阴气渐盛、阳气收藏,脉“承六阳盛长之 第 背5分。诊法研究 后,阳气微下,自皮肤而渐降,所谓秋日下肤,蛰虫将去”【41。阴中之残阳,有鼓动脉气之势, 无支持之力,故来急去散。张琦日“来急去散,即厌厌聂聂,如落榆荚之义,非劲急散乱之 谓也。【41” 秋与肺,五行属金,人体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应,出现轻浮和缓的脉象,体现了中医天人相 应的理论。 1.1.2春平脉 《脉要精微论篇*以比喻的手法描述春季脉“浮”的特点:“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怎样理 解“如鱼之游在波”呢?各家观点不·:Ⅸ太素))is]将“波”作“皮”,认为“如鱼之游在波”是 形容脉浮于皮肤而有滑利之象;张介宾哺1解为“虽浮动而未全出”,《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浮 而和缓,好像是因鱼游而起的微波一样”;《黄帝内经素问校释》陋¨浮而在外”。以上解读于义皆通, 但显然与秋常脉之“浮”是不同的。推敲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春秋节气阳气盛衰相关:秋天阴初 生阳气未尽,虽有向外浮动之势,但如强弩之末;春天阳气初生阴气未尽,初生之阳气向外鼓动, 势如破竹。 据此推断,《素问》中描述的“浮”不是后世所言之“浮脉”,而是以“浮”为秋平脉(肺脉) 和春平脉的主要特征概括其具体表现。同时,以上两者都是平脉的浮,与后世所言之病浮脉是 有区别的。 1.2毛脉 《玉机真脏论篇》“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Ⅸ宣明五气篇》“肺脉毛”。由此可见,《素问》 在形容脉象时“毛”、“浮”可互代。那么,“毛”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否与“浮”一致呢? 《阴阳别论篇》:“鼓一阳日钩,鼓一阴日毛,鼓阳胜急日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日溜。” 鼓,鼓动也。一,微也,如((类经》t91“一阴一阳,言阴阳之微也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